以有效的手段确保教辅图书质量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命脉,目前,教辅图书的质量令人担忧。质量问题既有内容方面的、形式方面的,还有表达内容与表达形式上的。从编校质量来看,在新闻出版总署最近组织的2006年全国教辅图书质量专项检查中,抽检的790种图书中不合格图书有64种,占总数的8.1%,形势不容乐观。
要保证教辅图书的质量,首先,要严格执行图书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如《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严格履行稿件三审责任制、责任校对制、“三校一读”制、成批装订前的样书检查制等制度。其次,要加强对教辅图书出版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新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再次,推广先进技术,如应用校对软件,对内容质量进行把关;借鉴通行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如引入“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对选题策划过程、编辑校对过程、出版印刷过程、发行储运过程的质量加以控制。
加快出版速度,缩短出版周期
当前,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正在对出版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高科技极大地提高了传统出版业的管理水平。要加快教辅图书出版的速度,首先要加快出版业运作方式从传统手工工作方式向信息化、网络化的重大转变。要做好教辅图书出版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管理的动态化,加快出版速度。其次要从教辅图书生产的源头——稿件环节就强调质量意识、时间观念、效率意识,为各生产环节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避免重复劳动的可能性,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再次要借助高新科技的手段,如新一代编辑出版业务管理系统(PMIS)、新的高效准确的排版录入软件和稿件网络传输技术,提高教辅图书出版速度,缩短教辅图书的出版周期。
需要强调的是,在加快教辅图书出版速度的同时,要科学地处理好生产速度与图书质量的平衡关系,既不以放弃图书质量为代价,追求单纯的出版速度;也不以强调质量为借口,影响图书的出版速度,影响图书的时效性。
营销发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理性营销,规范竞争
发行是实现图书价值的唯一途径。按照《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的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学校订购,中小学不得组织学生购买,发行部门不得向学校征订或随教材搭售一切形式的教辅资料。但是,面对庞大教辅图书市场“蛋糕”的诱惑,暗箱操作、“潜规则”、商业贿赂现象层出不穷,中小学教辅图书市场因长期的无序竞争而变得混乱,建立更有序、有效、健康的市场成为整个产业都在思考的问题。
教辅图书出版社在发行环节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要主动保护和规范教辅图书市场,从自身做起,模范遵守现有的法律、法规,支持发行联合体、发行工作委员会等行业自律机构、专业协调机构的工作,规范经营、规范竞争,以培育市场、净化市场,在健康、规范的市场中合理竞争,最终达到突破“红海”、进入“蓝海”的最高战略目标。
建立有效的教辅图书营销宣传模式
按照传播学的理论,图书营销宣传是要以恰当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想要传播的内容,在第一时间准确地传达给“受众群”,以让“受众”第一时间获得图书信息为宣传目的。图书的宣传营销涉及几个要素,即“受众群”、传播媒介、传播形式、传播内容等。具体到教辅图书营销宣传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确立教辅图书信息的“受众群”。教辅图书的目标读者首先是有教育阅读需求的学生、教师;其次,学生家长也是教辅图书特别应该关注的群体。另外,从广义上讲,教辅图书经销商也应该被算作教辅图书的“受众群”。
第二,在传播媒介的选择上,可以是平面媒介、广播电视媒介或网络媒介。在传播形式的选择上,可以是书评、连载、书讯,或者简单的海报,但都要有针对性。此外,要根据教辅图书的不同类型,在投放时间上进行细分:如5、6月份投放高考复习类型图书广告;7、8、9月份投放语文类、同步类等类型图书广告。
第三,要积极关注和借鉴新的营销宣传形式,比如通过QQ、MSN、E-mail等网络通讯工具和教育类专业网站发布教辅图书新书信息;通过网上书店的网络展示平台和灵活快捷的结算方式,进行教辅图书的网上销售;另外,可尝试“出版移动行销”的模式,将传统的纸质书籍通过相应的视听软件编辑成手机电子书,供读者下载订阅。
要建立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
由于教辅图书产品在品种、质量、价格上的同一性,竞争更聚焦于服务。完善的教辅图书服务保障体系应该包括为读者和销售商提供的一揽子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