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时代为何出不了伟大的作家?

  新世纪以来,我们的社会环境、经济生活,价值取向,审美精神确实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七八年前,我们谈论私人小汽车,还只是个梦,离我们很遥远;七八年后,小汽车在一些大城市里急剧膨胀,有的地方已经开始限制了。现在我国互联网的注册数达一个多亿,手机注册近四个亿,石油消耗居世界第二位。这些都反映了经济高速发展。神六上天,我们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载人能力的航天国家,这都是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的。但也要看到精神层面的生态中存在的逆人文态势:贫富悬殊,能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真情缺失,友爱难求,诚信危机,贞操淡薄,贪污腐败,怀疑永恒的种种现象同时存在。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的复杂语境。 

    在这个复杂的历史语境下,就出现了我要谈论的“新世纪文学”。为什么不叫“新时期文学”呢?我觉得该换一换了。这绝不是玩新术语,这个名字其实是历史给的,是时间给的,是文学自身的发展需要给的。我们叫新时期文学已经叫了三十年了,跟现代文学史一样长了,就像一个人,小时候你可以叫他的小名,等他长大了,结婚了,你若还叫他小名就会别扭,并失去新鲜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新世纪文学和之前的文学是不一样的。 

    必须看到,“新世纪文学”的出现是有一个准备期的,忽略了这个就不科学了。这个准备期大约从1993年开始的。它是一种市场经济比较充分条件下的文学。现当代文学一百多年了,如果用不尽科学但接近事实的说法来看,它经历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文学,三四十年代的民族革命战争的文学,还经历了五十到七十年代的阶级斗争的文学,以及八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文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进入了一个以较充分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文学时代。简单地说,进入市场后,精神的东西变成了商品,文学写作越来越技术化了,文学也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还涉及到今天我们作家的生存状态。如今的文坛早已是三分天下:纯文学刊物、市场化出版、网络传播,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文坛了。最近我看到作家“富豪榜”,不知热衷此道的人想说明什么。恐怕只能说明,作家队伍也在贫富分化。但别忘了,文学有自己的标准,最有钱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发行量最大的不见得是最有价值的。最近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讲论语、刘心武讲红楼、阎崇年讲清史,都很火,这一方面说明文学和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市场价值的厉害,把文学娱乐化、通俗化、人情化、实用化了。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出不了大师级的大学问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或者说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很少有一件事物,一位作家、艺术家能得到全民集中地认可。我发现很多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都说没有想到自己能获此大奖。现在要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大师和权威,在作家生前就做到这一点似乎比较难。而且,大师和权威的树立需要时间的辨识,甚至数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这只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是否与日常化的、平庸的、商业化的时代有关系呢?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人的热情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这只是外在原因。难道我们今天中国的作家就没有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吗?当然有。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谈到作家的几个几乎无法克服的矛盾,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库存不足的矛盾,透支的矛盾;市场要求的出产必须快,与文学创作本身的求慢、求精的规律之间的矛盾。此处不再多说。 

    新世纪文学“在路上”的迷惘与期待

    城乡文化的冲撞,以及由此产生的错位感、异化感、无家可归感空前强烈。今天的中国文学有多少已经把这个现实写出来了呢?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