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有大作无大师?

  在上海举行的“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研讨会上,北京学者张清华一语惊四座——当代文学:有大作无大师?

    “如果把改革开放以后三十年的文学和五四以后三十年的现代文学做下比较,我们会发现现代文学有伟大的作家但几乎没有伟大的作品,而当代文学虽然几乎没有伟大的作家但却出现了伟大的作品。”在4月11日上海市作协举行的“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的发言在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争论:当代文学是否已产生经典?

    新文学自诞生以来,迄今已走过了三个三十年。五四以后的三十年,是现代文学的三十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三十年,被认为是“红色文学”的三十年;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是新时期文学的三十年。对第一个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所取得的成就,评论界和读者已给予了充分肯定。而对如何评价第三个三十年的中国文学,却并未达成共识。总体而言,贬低的声音更大一些。

    研讨会争议焦点在于新时期文学是否已产生经典作品。“我们对这一时期的文学评价低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试图为新时期文学正名。在他看来,新时期三十年,已经形成了一批经典作品,问题在于哪些作品可归入“经典”?“什么人能够成为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经典作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文化构成有利于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却也产生文学标准的模糊、多元。目前,不少作家还在不断地推出新作,他们习惯性地在新作中寻找文学制高点,从而降低对旧作和他们所代表的新时期文学三十年评价的标准。这也给‘经典’的界定带来很大困难。”

    北京张清华表达了和程光炜类似的观点,“我总是担心,我们对最近三十年文学的评价过低了。但当代的批评家不敢,也没有勇气说最近三十年,或者至少从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到新世纪初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是汉语新文学诞生以后的最辉煌时代。”

    对程光炜、张清华的观点,有上海学者提出质疑。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反对将新时期文学经典化,“我觉得这三十年文学,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文学确实有很多进化,但也包含一些退化。”“同时作家的概念和文学的概念在不断缩小,现在谈文学就等于小说,作家就等于小说家。这个结果也是很值得思考的。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逐渐变成一个和很多读者、批评家、学者、知识分子比较隔膜的文学圈子,这个圈子的功能是不断地恫吓读者。”

    交锋:两个文学时期孰优孰劣?

    谈论新时期文学离不开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时期的分野,评论界对这两个文学时期的作品孰优孰劣的争论从未停息过。在张清华看来,新文学以来的任何一个年代都没有出现90年代这么多的重要文本,其显著的标识在于如莫言《丰乳肥臀》这样的作品,提供了一种成功的、最高级的文学经验,在形式探索和创新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谈及当下文学批评的生态环境时,也对90年代的文学批评多有褒奖。在他看来,90年代的文学批评是对80年代建立起来的文学秩序的反动,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开始形成一个具有多样性、协调性、互文性、整体性等特点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文学批评逐步朝着自主的、自立的方向发展。相比较而言,80年代的文学批评多服膺于政治意识形态,文学环境比较单一。

    与多数评论家回避对两个时期的文学做高下判断不同,《文汇报》“笔会”主编、评论家刘绪源给80年代的文学以极高的评价。他说:尽管回头看,80年代的文学政治性很强,在文学观念上也没有解放,很多作品比较幼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幼稚、动乱、高度政治化的情况下,依然产生了一大批好作品。那是一个充满生气的文学创作时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在这个时期,阿成、史铁生、王安忆、路遥等作家写出了很有分量的作品。相比之下,90年代以后的文学在摆脱社会学束缚的同时,也远离了现实,作家们在私人化写作和形式的花样翻新中越走越远,文学品质也随之下降。

    同济大学教授王鸿生、作家孙甘露则表示,要关注新时期以来被忽略的文学景象。王鸿生表达了与德国汉学家顾彬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所有对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考量,不能缺了诗歌这一重要的环节,“新时期汉语小说的成就,总体上低于汉语诗歌。可惜我们一直没有很好地研读其中的好作品,更谈不上对这些作品做深入研究”。

    共识:文学发展遭遇瓶颈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