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味道》序

  我们每天离不开阅读,包括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有意识的阅读通常有明确的目的。或者用来怡情悦性,且能解闷消愁;或者为了探赜索隐,借以增长智能。目的不同,选择的读物当然也两样。不过,我所喜爱的读物当中,有一种是既多含学识内容,又带有消遣功能的,那就是笔记类的读物。给我印象最深的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这些书涉及文史的许多方面,当然也有关于语言文字的记叙和议论。我从其中获得了不少教益。它们有三个共同之点:第一,内容或写史实,或论事理,或叙风土人情,或辨析语言奥妙,莫不源自实际的社会生活;第二,文字简朴生动,如叙家常;第三,由许多短篇集合而成,阅读时可以机动安排,不受时间的限制。20世纪40年代,吕叔湘先生给青年们介绍课外语文读物,首选的是笔记类作品,为此特地编了一本《笔记文选读》。由于当时语文环境的需要,吕先生选的是文言作品。今天如果让我介绍笔记类读物的话,我首先要介绍的是这本《文字的味道》。
    本书的作者是《咬文嚼字》的主编。这是他十多年来在主编杂志的同时,记下来的心得、感想和思辨。这本著作除了具有上述笔记类作品的特点以外,还有个明显的个性,那就是记叙或议论都以语言文字的规范为出发点。当然,文章涉及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不过,知识是网,而语言文字是纲。由于探究语言文字的奥秘,增强了读物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可以引导人们深入思考,进而探索,所以是十分可贵的。
    阅读有不同的层次,即“理解”“爱好”和“思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是“耽乐”的意思。说白了,指着了迷。譬如下棋,懂得规则是“知”,喜欢观战是“好”,废寝忘食地琢磨是“乐”。我们的阅读教学,重在教学生读懂范文,进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这当然很好。不过,要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勤于思考语言文字的奥秘,乐于探索表达和理解方面的语文问题,必须让他们多读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语文读物。

                                              2006年夏,时年八十又十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