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味道

    文字的味道》是一本专门讲述汉字的笔记类读物,作者郝铭鉴是《咬文嚼字》杂志的主编。他凭多年功力解说汉字的奥秘、评说汉字的功用,使枯燥的语言文字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对接起来,其中趣谈、妙说、奇想的穿插,又让人在不时的会心微笑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鲜活魅力。 

  “坐怀不乱”几多乱

  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在电视演播现场唱京剧,唱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主持人见她聪明可爱,在问她话时把她抱了起来,她仍旧是毫无惧色,有问必答。主持人称这个小女孩是“坐怀不乱”。 

  一支足球队正面临着一场关键比赛,球队教练端坐在指挥席上,闲看风云变幻。当裁判判罚点球时,这位教练仍是神色自若,喜怒不形于色。第二天报上评价这位教练时,用的词语也是“坐怀不乱”。某地博物馆价值数亿元的明清宫廷文物被盗,为了侦破这一“新中国文物第一大案”,当地迅速组成了破案组,并由公安局局长担任总指挥。一篇报告文学在赞扬总指挥时说:“他坐怀不乱,沉稳而果断地指挥侦破工作,率领全局公安干警在全国二十个省市布下天罗地网……” 

  试问:上面几例中的“坐怀不乱”都用得对吗? 

  说到坐怀不乱,不能不先说一说柳下惠。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本名展禽,因食邑柳下,人称柳下惠。这可是个因清正廉明而颇具知名度的人物,《论语》《孟子》《左传》《国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孟子·万章章句下》说他“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在柳下惠的影响下,那些文明程度不高的人都幡然悔悟,弃旧图新,难怪人们把他和伯夷并称为“夷惠”。他已成为一种高尚节操的象征。 

  “坐怀不乱”正是关于柳下惠的一个经典故事。相传柳下惠夜宿城门,遇到一无家可归的女子,恐怕她夜深受凉,便让她坐在自己怀里,还用衣服把她裹得严严实实。孤男寡女,深更半夜,没有一点非礼行为,这就是被后世传为佳话的“坐怀不乱”。后来人们常用这一词语形容男子生活作风的严谨。 

  了解了“坐怀不乱”的出典,自然便不难看出,上面几例“坐怀不乱”的用法都是站不住脚的。无论是小女孩,还是足球队教练,还是破案组的总指挥,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临场不乱”,而不是“坐怀不乱”。前一个“乱”是指慌乱,它的对立面是沉着、冷静、镇定,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大将风度;后一个“乱”是指淫乱,它的对立面是正派、纯洁、洁身自好、心无邪念,是不会乱了方寸的那种自律。 

  此“乱”和彼“乱”,岂能乱用一气! 

  “闷骚”考辨

  《新民晚报》曾刊出一篇短评——《吉雪萍不该说“闷骚”》,对颇有影响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吉雪萍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家庭演播室》为庆祝开播四周年,请来了一帮如花美女,其中有陈好、何美钿等当红演艺明星。当台上你一言、我一语地调侃陈好时,吉雪萍也插了一句:“她是一个‘闷骚’型的女孩。” 

  《新民晚报》的短评便是针对这句评语的。作者声色俱厉地说:吉雪萍竟在大庭广众之下,“口无遮拦地说出如此低俗无聊的评语,实在令人惊讶”。“这不仅是对女嘉宾不尊重,更有损于节目的品牌形象。”短评在结尾处甚至下了这样的判断: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不知吉雪萍小姐读了这篇短文作何感想。我个人的感觉是,仿佛观看了一出《三岔口》。作者的火力虽猛,词锋虽利,其实并没有瞄准目标。这是因为,吉雪萍口中的“闷骚”和短评作者笔下的“闷骚”,其实并不是一回事。 

  吉雪萍口中的“闷骚”,是一个流行词语。它在网络上赢得一片喝彩,现在正在走向传统媒体。“闷骚”的“骚”,就是“作秀”的“秀”。英语中的show,台湾译作“秀”,香港译作“骚”,它的意思是表演、演出。香港《语文建设通讯》载文称,“闷骚”的本义即“沉闷的表演”。一场球赛如果沉闷乏味,常被记者称作“闷骚”。 

  “闷骚”本是一个贬义词,现在已逐渐演变为褒义词,词义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可以用来指称一个人的内敛的、含蓄的气质。它是“隐忍而不失优雅的性感”,是“永远与魅力有关”的“成熟风度”,是“淡淡的不可抗拒的暗香浮动”,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总之,在一些年轻人心中,“闷骚”已经成为一种人生境界。它迂回婉转,暗放明收,“多一分嫌骚,少一分嫌闷”,是胜于“风情万种”的“值得认识和表达的隐性元素”。当然,“闷骚”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曲高和寡、外冷内热。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