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咬”出六大“硬伤”

    用语规范,媒体示范义不容辞
  “现在有些报纸真的看不懂”,《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昨天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媒体语言“硬伤”颇多,已影响到阅读。他把媒体语言“硬伤”归结为6大类。
  
  用语差错“流行”
  
  一是准确度不高。据统计,目前全国过一半的科技类刊物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五,而国家规定差错率要低于万分之三。有些错误甚至流行,如“戴上紧箍咒”,而实际上“咒语”是指念的口诀;再如不少报纸混淆概念,误将“新中国50岁华诞”写成“祖国50岁华诞”,“权力”与“权利”不分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二是规范度较差。如滥用谐音、广告中乱改成语等,误导读者。专家们认为,创新也应遵守规则,像河水应在河道里流,一旦冲出堤坝,则会泛滥成灾。
  
  令人费解误解
  
  三是清晰度不够。报道中滥用缩略语和字母词等,使读者无法理解。如“PK”、“VS”等语言,造成中老年群体阅读困难;滥用网络语言和方言,如用“东东”代替“东西”,让不少读者摸不着头脑。而“对什么事情‘感冒’”,上海方言中表示“讨厌”,广东方言中却是“喜欢”,用在报纸上易引起误解。
  四是文明度不高。报刊本应成为文明用语典范,但部分娱乐化媒体却用语低俗。如《七十老汉“拈花惹草”》,其实是写老人爱侍弄花草;而《杭州女人“动手动脚”》,实际上是写其学习防身术。
  
  诚信度降低
  
  五是亲和力不足。部分媒体用生硬、冷漠或嘲弄的语言,描述灾难性事件。如矿难发现76具遗体,写成“76具尸体”,冰冷的语言缺少对死难者的尊重。一名务工者被轧掉9根手指,送往医院断指再植时发现漏了一根,有媒体竟以“第9根手指忘了!”为大标题。
  六是有损诚信度。如把名不见经传者称为“大师”;以往“领衔主演”只有一位,现在经常一群演员“领衔”。“一级点心”表示高质量,但再设“高级”、“特级”、“顶级”等层次,滥用最高级,信口开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