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文字是语言“重灾区”

  新的一年,《咬文嚼字》将“众矢之的”锁定在商品上,号召读者给各种商品用字进行“体检”。昨天,杂志向外界公布:已检查出了800多条文字差错。

    据《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介绍,自从发出活动倡议以来,编辑部每天电话铃声不断,广大读者热烈响应,纷纷来电来信。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编辑部就收到了200个电子邮件、近千封来信和100多个传真,纷纷指出各种商品文字问题。经过语文专家“复诊”,除去重复的,严格认定的差错就达800多条。

    郝主编介绍说,当前的商品文字问题很严重。从已经“体检”出的情况来看,这些差错涉及商品用字的方方面面。有的厂家把自己商品的名称都写错了,如有一个保健品公司竟然把自己的名称“天山鹿茸”误写成了“天上鹿葺”;有一种智能全自动坐便器,名称中的“坐便器”也误成了“座便器”;有一种食品“红烧竹荪鱼翅”,食品包装袋上却印成了“红烧竹笙鱼翅”。

    商品说明书可以说是“差错百出”,如某白酒的包装盒上印了一首酒诗,将表示酒杯意思的“玉钟”,错成了“玉种”;某茶叶包装盒上印有一首宋人的词,用的是繁体字,将“萬里”误成了“萬裡”;某牙膏包装盒上有这样一句话——“××牙膏具有预防龋齿,有助于预防及减少牙菌斑和牙结石”,动词“具有”的宾语缺少一个中心语,是个典型的病句。商品广告用字是一个“重灾区”,如国外品牌手机的广告中,把成语“无远弗届”误成了“无远弗界”;某著名照相机的广告中把“昂首引领”错成了“昴首引领”;某楼盘在地铁车厢里做了一条广告——画面是一个小男孩坐在母亲的怀里,上面的广告词是“坐怀不乱”。

    郝主编告诉记者,根据这些差错撰写的第一份“体检报告”摘要,已刊登在今年第1期《咬文嚼字》杂志上。以后每月将刊登一份新的“报告”,公布最新的“体检”结果。他表示,社会语文环境就像自然环境一样需要保护和净化,《咬文嚼字》就是一座语文生活的监测站,时刻关注社会语文状况,并及时向社会公布需要注意的语文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