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基金会的研究本身已成为一门学科。其材料无比丰富,就以我贪婪地收集抱回的有限资料,凭个人之力已经难以驾驭。新的情况和材料还在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写完最后一章时已感到本书的局限性,但不能无限期地补充、修改下去,只能就此杀青。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两大块:第一、第三部论述美国公益事业的历史渊源,现代基金会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相关的政府政策和法律,对其所代表的思想理念以及动机和效果的探讨;第二部是各类基金会的实例,共举了20世纪初、中、后期约20家各种类型有代表性的基金会。其中,把国际活动和与中国的关系单独集中叙述,以便我国读者有更明晰的概念。这部分取舍最费踌躇,现在仍难免挂一漏万,详略不均。关于“与中国关系”部分绝大多数材料都来自美方,少数得到中方印证。这是我多年来在研究各个领域的中外关系中一贯遇到的问题:万里之外的外方的资料档案容易得到,甚至嫌其多,而近在咫尺的中方材料却无门而入,这种不平衡状态只能令人遗憾。
本书题为《散财之道》,是从当前坊间林林总总关于致富之道的书籍得到的启发。基金会的本职是“花钱”,不是赚钱。有钱如何用,怎样使集中起来的财富最大限度地造福社会,这是一门大学问。老卡耐基认为有效地散财所需要的才智和能力决不亚于、甚至超过经营致富。在我国“先富起来”的阶层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积极的、科学的散财之道也许终将提上日程。读者必然会提出的一个问题是:美国的经验是否可以借鉴,是否在我国也可发展起足以造福社会的公益事业?本书将证明,这样一种事物在美国的兴旺发达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根源的。凡有益的经验当然应该借鉴,但是只见其形式和结果,是无法“拿来”的。如果本书能促使对公益事业有兴趣者从根源上进行一些深入思考,已足使作者感到欣慰。
作者在就此课题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得到许多美国基金会敞开的接待、介绍情况和解答问题。这种便利得益于美国的法律:享受免税待遇的基金会必须定期作出工作报告,包括财务开支都应随时接受政府和公众的查阅,所以许多材料都是现成的,而且不像外交档案那样需经过一定年限才解密。还有许多这方面的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对一名中国学者研究美国基金会感到新鲜,饶有兴趣地与我进行讨论,热心提供书目和意见,包括对许多问题正负两方面的观点,使我得以印证和纠正一些看法。不过我每次在美国停留都不长,一些特殊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特别要提到福特基金会驻京办事处前任主任盖思南先生的热心帮助,他为我提供线索、介绍情况、联系走访对象等等。因他的介绍,福特基金会在纽约总部的档案馆、图书馆和秘书人员以及驻京办事处工作人员都对作者提供了无私的、不厌其烦的技术和后勤支援。有一次路过旧金山短暂停留三天,蒙亚洲基金会协助联系西海岸的若干基金会,使作者得以高效率地完成采访任务。在本书撰写的后期又有机会到位于俄亥俄州代顿市的凯特林基金会作短期研究,得以进一步收集资料和在附近地区作采访。最后,大量的珍贵图片为本书增色不少。这是洛克菲勒、福特、鲁斯、亚洲和凯特林等基金会及其档案馆应作者之请,无偿提供的。在挑选和印寄等方面,有关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其职责范围外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作者的支持,而且是对中美学术交流的积极贡献,作者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许多人名恕不一一列举。
2003年作者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