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005 被记住或被忽略的

    有人称过去的一年是中国的文学复兴之年,因为那些消失已久的作家纷纷亮相出书了。不同于小说家们的制造回忆,另一些人却在小心地收拾回忆 他们集体地,对一个年代怀念与反思。

  那么,哪些会是2005年我们不该忽略的阅读?

小说:文学的复兴之年?  在哈罗德·布鲁姆(美国诗人、批评家,《影响的焦虑》的作者)看来,作家总是无法摆脱焦虑,他称之为“影响的焦虑”。这种感觉既来自创造了经典的前辈,也来自自己以往的作品,对于害怕失去已有地位的恐惧。已经获得了一定地位的作家,每一次新的创作,都是与焦虑的战斗。

  因而,对三年、五年、乃至十年“磨一剑”的贾平凹、阿来、余华和史铁生,以及更年轻的毕飞宇来说,新作的问世,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庆贺的胜利。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他们不约而同推出了煎熬已久的长篇新作,《秦腔》《空山》《兄弟》《我的丁一之旅》和《平原》,让文坛出现了近年少有的繁盛局面 以至2005年刚刚过半的时候,就被定义为“长篇小说年”。

  作为最重要的文学体裁,长篇小说的繁荣,是否标志着文学的复兴呢?

  最为轰动的莫过于《兄弟》,这是余华继1995年《许三观卖血记》之后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媒体的密集宣传,制造出2005年最耸动的文学出版事件。我替余华算了一下,在《兄弟》上市前后的一个月里,他接受了各家媒体多达数百次的采访。而《兄弟》头一个月的销量,也达到了惊人的25万册,尽管此书只是作家计划中两卷本《兄弟》的“上部” 虽是上部,前几章写得的却都是“下部”,《兄弟》两位主人公的命运,因厕所里的窥阴事件而连结在一起。

  在我的印象中,自1993年贾平凹的《废都》出版以来,似乎还没有哪位中国当代作家的小说,掀起过如此大的波澜。不过,与当年相比,2005年的贾平凹显然低调得多了。今年的《秦腔》是他的第12部长篇小说,讲的是陕西农村生活二十年来的巨变。出版时的宣传,远没有《兄弟》之盛大,却在年底时,赢得了一项文学评论家票选的第二届《当代》最佳长篇小说奖。

  另外两本十年磨成的长篇,一是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主题是“性与爱情,这一对千年不死的游魂”;另一本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的《空山》,背景是文革大乱时代古朴的藏区村落。

  毕飞宇的新作《平原》,也把时代背景放在了文革后期。内容谈及知青、权力、性、阴谋和绝望。

  此外,东西的《后悔录》和杨志军的《藏獒》也是多受好评的新作。尤其是《藏獒》,销量和读者的口碑之好,令人称奇。

  相比“纯文学”的繁盛,新兴的青春小说、网络文学和本土魔幻小说,除几本位居排行榜前列之外,在2005年的表现普遍没有想象的好。

  新版《鲁迅全集》的出版,是2005年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新版引人注目之处,是对1981年旧版中过“左”的注释所进行的修订。值得关注的还有《斯特林堡文集》和《芥川龙之介全集》。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