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品中心
竺可桢全集 第17卷

  • 定价:¥100.00
  • 著者:竺可桢
  • 译者:
  • 出版社:上海科教
  • 出版日期:2009-12-01
  • ISBN:9787542848789K.26
  • 版次:01版01次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页数:652
为您推荐
内容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本书为《竺可桢全集》第17卷(日记十二集),收录1964—1965年的竺可桢日记。1964年2月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寓所睡榻前召见李四光、竺可桢和钱学森,咨询科技,论天说地。半年之后,召开了以亚非拉朋友为主体的“北京科学讨论会”。不久,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突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地位。正是在这两年中,原子弹首爆的蘑菇云在罗布泊升天,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结晶在上海落地。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两个大事件,见证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和能力,也成为泱泱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 然而,与此同步的政治形势却愈来愈严峻。国际上四面应对“帝修反”,国内折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批《林家铺子》,批《早春二月》,批杨献珍,批翦伯赞,批吴晗,一步步走近了引爆文革的燃火点。 在把“突出政治”喊得震天响的年月,竺可桢不断地应付着各种突如其来的难题。忽而有人动议成立与现存国际地理学会分庭抗礼的国际组织,忽而传达陈伯达要科学院大精简的指示,他无法从政治上提出异议,就只能从学术角度予以化解。他在自己负责的范围内兢兢业业,对领导交办的工作认认真真。从这两年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他东奔西走在各种学术会议上,每次赴会做报告,都要做上跟中央、下合实际的精心准备。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在院主管黄淮海平原低产田综合治理,亲自赴河南封丘做实地考察,积极组织部署,为后来的“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值得后人关注的是,他一再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和院内各所重视西藏的工作,力促安排讨论1966-1967年进藏的综合科考计划。 在科研时间太少、政治批判太多的紧张氛围中,竺可桢坚守学术阵地,在从事组织管理工作的缝隙时间中,紧张地修订了《物候学》,并继续广泛挖掘文献,研究历史上的气候变迁问题。期间还曾奉命组织筹划《近代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名人传记》的编写与出版,并亲自动笔撰写了《维格纳小传》。 本书以“存真”为原则,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
作者简介

  •     竺可桢(1890-1974)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他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竺可桢在开创中国气象教育事业,筹划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创设高山、边远地区的气象站,开展中国高空探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组织编印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了气象研究所。30年代,竺可桢研究中国气流的运行,特别是东南季风和中国雨量的关系。首先指出,夏季季风带来的水汽,是中国大陆上雨泽的主要来源;又指出,季风强盛时,长江流域主旱,华北主涝,季风不强时则相反。他还研究物候和天气的关系,组建中国物候观测网,注意物候知识在农业中的应用。 
      竺可桢长期搜集整理古代有关物候的文献,并依据历代物候记载,研究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其成果对气候变化研究有着重要贡献。 
      竺可桢共发表论著270余篇,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国气候概论》《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竺可桢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关产品: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