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书是出版界中比较热闹的一块,出版的图画书品种多样,其中优秀的品种也有不少。但图画书的发展在国内起点还是很低,整个童书,包括图画书的出版,对儿童真正的需求关注仍然不够。日前,本报记者就国内图画书出版问题专访了一些相关的业界人士。 儿童文学评论家阿甲认为,传统主流图书的销售模式(书店和大卖场)并不适合图画书的推广。就图画书的生存环境来说,不仅仅是销售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引起家长和孩子对于图画书的关注。
儿童书出版商周江则认为,图画书出版不应该取悦于现在的市场,应该坚持一种好的东西,把那些真正的精华引进来,介绍给国内的儿童。图画书不是明确要教给孩子们什么东西,而是要感动他们,让他们从中慢慢有所收获。
阿甲:图画书缺少销售空间 现在图画书是出版界中比较热闹的一块,出版的图画书品种多样,其中优秀的品种也有不少。有的书还能持续销售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短期内就能取得不错的销售效果。但图画书的发展在国内起点还是很低,整个童书,包括图画书的出版,对儿童真正的需求关注仍然不够。
图画书起点低,跟社会经济发展当然有一定的关系。但从目前中国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中国人口中能够消费得起图画书的人口,应该远远超过台湾地区。但实际上,我们在图画书这一领域,却至少比台湾地区晚了二十五年,比日本至少晚了五十年,而比西方等国家晚了一百年。我们现在看到的出版上的热闹,也仅仅是一小部分的热闹。如果努力推广图画书的理念,这种小火星就有可能燃烧起来,图画书就有可能真正在中国发展起来。
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只要是好的图画书他们就会喜欢看,所以图画书并不存在地域性的问题。现在存在着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什么图画书能真正到达小孩子的手里,因为图画书的购买群体实际上是家长。而家长对于书的功利性要求强一些,因此选择为孩子买的图画书,都是那些标记着能够直接带来功利目的的书。
传统主流图书的销售模式(书店和大卖场)并不适合图画书的推广。所谓的图书销售主渠道,对一般图书都不了解,更何况图画书。图画书是典型的常销书,而现在常销书在书店以及大卖场都是不太受欢迎的,在图书销售的渠道上缺乏生存空间。比如,图画书是需要展开来卖的,但是因为它们是慢热型的书,因此书店大多把其塞在角落里,或者竖着放在一起,这样使得图画书表面上看起来也变得很普通,孩子们与很多好的书都擦肩而过。
就图画书的生存环境来说,不仅仅是销售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引起家长和孩子对于图画书的关注。最关键的是要使老师、家长等所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相关的人,对图画书观点改变。就目前来说,图画书发展初期的推广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个理念的推广无利可图,那么应当由谁来推广呢?这需要一些非功利性的力量,实施过程是比较困难的。
周江:太过注重市场是最大的问题 新京报:爱心树已经出版了很多儿童图画书,在出版这些书的过程中,你们获得了一些怎样的经验?
周江:我们在图画书的选题方面会特别下工夫。图画书出版不应该取悦于现在的市场,应该坚持一种好的东西,把那些真正的精华引进来,介绍给国内的儿童。虽然有些东西当时可能不太容易接受,但只要家长了解后,就会发现这才是真正的好书。比如《可爱的鼠小弟》,虽然它刚出现时,家长们都接受不了,因为这个书颠覆了他们对一般图画书的理解,认为图画书怎么能是这个样子,但是慢慢地他们发现这本书很好,也都接受了。
新京报:“坚持一种好的东西”具体是指什么呢?
周江:我在日本的时候,有位做图画书的朋友问我:“你认为图画书的阅读对象定位是在孩子,还是在家长呢?”这个人给我的答案让我非常意外,也觉得特别感动,他说:“不是为家长,也不是为孩子,而是为人。”我觉得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答案。真正好的图画书就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给予孩子符合其天性的东西。但是,现在真正好的东西都没有被引进到国内来,因为很多出版社都太过于注重市场,注重家长的眼光,却忽略了孩子的需要。但孩子们也是会审美的,图画的美感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
西方人之所以对“美”有很强的感受力,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能看到美的图画,感受到美。
新京报:目前国内图画书出版存在着哪些问题?
周江:我前面提到的太注重市场,这就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图画书的目的是给孩子们带来心灵的帮助,所以这样的东西是不能太注重市场的。
新京报:现在很多图画书质量不好的原因在哪里?
周江:有书出版总比没书出版要好一些。首先需要培养一种对图画书的专业眼光以及专业精神,然后才有可能出版越来越多的好书。想要马上改变现在这种出版局面是不太可能的,但通过不断的培养和推广,家长的眼光和观点变化后,不好的书自然就会被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