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一说台港地区的孩子近一年来爱读什么书,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在这两个资讯发达、生活多元的地区,孩子的阅读也是多元的,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性别的孩子阅读的图书都不一样。
近一年来,台港地区的出版业仍然不太景气,退书率几乎有四成。在童书市场上,也缺乏一呼百应的“领跑书”,只有若干比较畅销的书。例如,在前些年由《哈利·波特》和《魔戒》带动的奇幻文学潮下,黛安娜·韦恩·琼斯的《魔幻城堡》市场表现也不错(还加上宫崎骏的电影助阵),但比起上述两书的声势来,则是逊色不少。
没有太多热点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出版者可以以更沉稳的心态来从事童书出版,更加注重特色和品质。事实上,随着台港地区经济的逐步复苏,童书市场也将处于上升调整的趋势。从图画书、漫画卡通、儿童文学、知识读物四个方面可以大致勾勒一下台港地区的儿童阅读情况。
图画书是常销书 图画书在台湾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其在早期教育和早期阅读方面的作用,早已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广泛认同。图画书也成为学龄前儿童的阅读主体,并且在读图时代的影响下,已有向少年甚至成人扩展的趋势。
台港地区出版的图画书一般是常销书,引进版的图画书很多都与国外同步。例如,远流的“凯迪克大奖图画书”系列、“大手牵小手”系列,格林的“国际安徒生大奖精选”“格林名家绘本馆”,信谊的“图画书视听之旅”,天卫的“绘本时间”,美、日、欧的重要图画书代表作基本上都已经出版。近年来,出版社在引进图画书时,开始更加关注“明星”图画书作家,常常将某一个作家的书尽数出版,如,国语日报社的罗伯·麦罗斯基系列、远流的波拉寇系列和罗北儿系列、联经的莉丝白系列、小牛津的市川美里系列。读者开始对某一画家的风格有了更深的认识,一些“发烧友”甚至还成立了某一图画书作家的读书会。近期引进的比较好的国外图画书分别有:三之三文化的《蜘蛛和苍蝇》(玛丽·毫葳特/文,东尼·迪特利齐/图、林良/译),上谊文化的《海马先生》(艾瑞·卡尔/文、图,柯倩华/译),天卫文化的《第一条鱼》(赫尔曼·舒兹/文、薇碧克·余瑟/图、马佑真/译)和《养天使的方法》(中川千寻/文图),和英的《你不敢说的大便故事一箩筐》(尼古拉·戴维斯/文、尼尔·雷登/图、傅伯宁/译)和《魔奇魔奇树》(齐藤隆介/文、潼平二郎/图、林真美/译),格林文化的《走上世界最高的钢索》(葛斯坦/文图、陈怡芬/译)和《总统我最大》(克罗宁/文、贝西赖文/画、黄聿君/译),维京的《在圆木桥上摇晃》(木村裕一/文、秦好史郎/图、林真美/译),台湾东方的《妈妈就要回家喽》(凯特·班克斯/文、汤米可·包格奇/图、林芳萍/译)。
近一年来,台湾地区图画书出版还有三个趋向。一是单册出版越来越多。因为以前图画书很多是成套出版,书多价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市场销售。如今改为单册出版,对读者和出版社都是一种“解套”;二是从文学向其他领域扩展,如远流今年畅销的“魔数小子”系列,就是图画、故事、数学揉为一体,在校园里掀起了“看绘本,学数学”的风潮;三是韩国图画书开始受到关注,如“蜜蜜甜心派”和三采文化出版的“小薯球系列”,改变了过去国外图画书由欧、美、日占据的局面。
国外图画书的引进,是否抑制了本土创作?这在台湾地区童书界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我倒是认为,对于图画书这种外来图书形式而言,先大量引进、开阔视野是必经之路。本土作家熟悉本土文化中的审美特质,如果能擅加利用,定能在图画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例如,前几年由远流出版的“绘本童话中国”“绘本台湾风土民俗”“绘本台湾民间故事”一直销售不错。一些主攻图画书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家开始出现,例如方素珍、陈璐茜、严淑女等,去年青林国际出版的《小岛上的猫头鹰》(何华仁/文图)和远流出版的《想要不一样》(童嘉/文图)也受到了广泛注意。而最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地区图画书作家陈致元的《Guji Guji》出版不到三个月,便创下再版六次、出售5.5万本的销售成绩,并获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十名,创造了台湾地区图画书进军国际市场的最好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