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ISBN

  WTO来了,对出版物流通领域的触动随之而来。管理部门,各出版社和书店已经意识到这点,开始探讨如何从战略上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这直接导致组建发行集团、重视连锁店和强调市场营销等一系列积极现象。不过,这还不够。如果我们把图书流通业比作是一个生命体,是一个人,那么,以上行动可以类比通过吃药和锻炼使这个人更加健康和强壮,但是,如果这个人的基因本身出了问题呢?
    ISBN就是整个图书流通行业的基因,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图书流通的健康程度。大流通年代是计算机管理的年代,流通的基本要素都是一本一本的书。计算机判断一本书是此书非彼书的办法与人判断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人可以通过书名、出版社等直观条件进行表述,万一一个条件不够,还可以随时再加上其它补充内容进行说明。而计算机不行,我们必须对每一本不同的书赋予计算机一个可直接、唯一识别的标志,计算机才能识别不同的图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无数的高层次工作。这就国际上设计ISBN的由来。ISBN标志了本图书的唯一性,它相当于图书的身份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图书流通管理的最基本要素。
    不幸的是,我国现在ISBN号的使用情况相当混乱,远远起不到图书身份证的作用。我们不用考察盗版书等非法出版物,即使是在正式出版物中,不规范使用ISBN号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一号多用。一套书用一个书号;版次变了书号不变;定价变了书号还是老书号等等。我们当然可以说不规范使用ISBN号的情况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哪怕是1%,其影响程度并不亚于50%!
    畸变的基因产生畸形的人,畸变的ISBN号导致畸形的信息化。考察各图书流通管理软件,我们会发现一个既令人钦佩,又无奈和可笑的现象:各个软件都在精心设计所谓的"自编码"以便标识图书。采取的方法无外乎是在ISBN后面或前面加上一些后缀,这大大增加了数据处理的难度和内耗。而且即使是这样处理,还不能解决其它问题,因为不同系统之间数据无法兼容共享,与合作单位无法直接进行数据交流。更不用谈进行数据的国际交流。
    ISBN的混乱情况不仅仅影响流通企业本身,它将会影响与图书流通相关的所有机构。我们所知的一个知名的图书研究机构,在时行数据统计分析时,就不得不把不规范使用书号的所有图书排除在统计数据之外。ISBN的混乱极大的增加了图书流通信息化的困难,严重制约了图书流通业的发展,必然严重削弱中国出版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它将制约时掌握销售信息,改善经营管理;制约图书馆对出版物进行计算机管理;制约各经营单位的横向数据交流;制约出版物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制约出版管理机构对出版物管理的技术手段;不利于遏制非法出版活动。
    亡羊补牢未为晚,但纠正ISBN混乱现象的需求是迫在眉睫的。其实,在ISBN号的问题上是有法可依的。我国的相关文件对ISBN号的使用有非常明确和细致的规定,比如,版次不同,定价变了,封面变了,都要采用新的ISBN号;丛书中的每一本应该有一个ISBN号,如果用为整体销售,还必须有一个对应的ISBN号。等等细节都有明确的要求。
    关键是需要执法必严。某种图书的ISBN号出现不规范的现象,都必然是直接设定人有意为之,不可能是失误所致。以前产生这种状况,也确实有各种背景和情有可原的因素,某些因素至今还未能消除。但问题的严重性既然已经浮现,在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大是大非面前,任何因素都只能退到第二位。目前的情况只能是乱世用重典。重典如何出?也许某些措施是可以非常简单、非常直接、非常有效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