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自编的最新反腐剧《我主沉浮》,目前正在北京进行后期制作,背景音乐已配好,将于6月份与观众见面;虹影的个人影视工作室新近在上海成立,首部中文“旅馆小说”《上海之死》将被改编成影视剧;以前似乎与影视剧有距离的江苏作家赵本夫、叶兆言、苏童、范小青,有的在编剧本,有的在改剧本……中国小说家们频频“触电”,已不是什么新的现象,但这么多著名的作家集体放下架子当编剧,以眼下最为广泛。有人士将此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学水平下降相提并论,认为这是文学资源的流失。这,到底该怎么看?
周梅森:反对剧本“变性” 周梅森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反腐作家,他的“触电”时间比较早了。从1997年《人间正道》开始,他在写小说的同时,也亲自操刀,将自己的8部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对于小说家当编剧现象,周梅森昨在接受采访时说,虽然我当了8部戏的编剧,但我更爱写小说。他不否认小说家们“一心二用”会影响中国当代文学整体水平提升的事实。因为剧本的文学元素含量比纯文学作品要低得多,而且,从编剧本再回到小说的创作上来,会有陌生感。周梅森反对剧本“变性”,现在小说改成剧本的很多,剧本改为小说的也不少,好的小说不一定是好的剧本,好的剧本也不一定是好的小说,自然好的编剧与好的小说家也不能互换。
虹影:不愿向影视妥协 与周梅森相比,著名旅英女作家虹影近年来只当过一回编剧,那就是将长篇小说《上海王》改写成30集电视连续剧剧本。但她现在在上海成立了个人影视工作室,以后的小说都有可能被改成影视作品,“触电”已不再是票友级了。对于小说家当编剧现象,虹影认为不是什么坏事,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尝试,小说家当编剧不应该会降低中国当代的文学水平。相反,可以提高中国的编剧水平,现在国内影视剧的编剧水平太不敢恭维了。虽然现在不少小说家当起了编辑,但他们是不愿向影视表示妥协的。其实,导演或影视投资人并不欢迎小说家当编剧,小说家编的本子文人味道太浓,文学元素过多,往往与影视剧的商业要求相脱节。
声音:不让作品被“强奸” 其实,中国当代文学水平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小说家“不务正业”当编剧构不威胁,小说家与编剧之间也不对立。北大教授曹文轩日前称中国当代许多新锐小说粗鄙成风,往死里写脏、写丑,几成世界文学奇观,这种创作态度也是影响当代文学水平的原因。一位文学评论家对记者这么表示,他认为小说家当编剧有时是兴趣或经济利益驱使,但有时也是无奈。虹影也有这种观点,她说,有些编剧改编别人的小说时,简直是在糟蹋文学作品。为了镜头和生理上的剌激,把本来很雅正优美的小说加进一些低俗的元素,弄得很难看。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他人“强奸”,有的小说家不仅自编,有条件的还自导自己的作品。莫言改编的《红高粱》,苏童改编的《红粉》都很成功,他们把握住了自己作品所要表达的东西,而别人很难做到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