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米切尔对话苏童:“怎样建造一幢虚构之屋?”

    8月16日下午,在“上海国际文学周”的活动上,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对话苏童,主题是“怎样建造一幢虚构之屋”。

    谈及米切尔作品的整体观感,苏童概括为“乐高玩具”:“就像大卫书房中不停转动的地球仪一样,大卫的乐高玩具是建立在他对世界本能的好奇上,这种好奇心帮助他冲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完成了一个狂野的实验。”

    关于小说的虚构问题,米切尔认为作家所虚构的“谎言”其实比真相更为真实。他以苏童的小说《樱桃》举例,在从伦敦飞往中国的飞机上,他阅读这部小说以致全身发抖,“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纸上这些小黑字,讲述的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却还能刺激人肾上腺素飙高。”他表示,读者对作品有多大兴趣,取决于作者多大程度上探索了想象力的疆域。

    苏童则强调,虚构是对现实生活的背叛,“它从不承担复制生活、拷贝生活的任务。”苏童解释:“很多人认为它反叛,但其实是更真实地描写了生活,而这部分生活正是被日常眼光蒙蔽的部分。”

    写作习惯上,两位作家都有自己的信条。米切尔会“先创造一个读者喜欢的人物,然后让他发生一些让人担心的事情。”苏童则称自己的写作是“让假的变成真的”,每当发现有人错把虚构故事当成作家真实的生活经验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虚荣满足感,“哈哈,你又被我骗到了!”

    因为两位作家的文字都曾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聊到小说与电影的关系,米切尔说:“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欧美小说在逐步向电影靠近,而电影可能已经反过来影响到作家的创作。”他透露自己写作的经验是,先在脑海中看到场景,再添加人物、对话等。他笑称希望苏童能传授一些写作的“中国的古老魔法”。

    在这一问题上,苏童则用“远房亲戚”形容自己与电影的关系:“我们是若即若离,互为客人。我一直努力不让自己的创作被一个未来可能出现的改编电影所控制和驾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