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向不喜欢热闹和出镜的韩少功现身上海图书馆时,台下挤满整个报告厅的听众显得有些激动。在上海国际文学周名家新作讲坛上,韩少功给听众们带来了一场“文学寻根与文化重建”的演讲,再次梳理寻根文学的背景与脉络,由此提出当下文化重建的问题。 在韩少功看来,直到今天,“文化寻根”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并没有成为共识。即使因为他在1985年发表的《文学的根》一文,引起了中国文艺界发表数以千计的文章大讨论,“寻根文学”、“文化寻根”被提出来,但这些概念却让他“看得找不到北,也没办法发言”。他认为,“寻根文学”的意义不在于它提出了一种文学概念,而在于它契合了具备两种生活经验的作家表达的需要。“有这两种经历的人,就会在这个时间差里面看到两种不同的文明面貌,在两种文明激烈地对抗、对峙、碰撞、震荡中间,也是在两种文明的交汇和融合的过程中,辗转反复,上下求索,积累一些特殊感受。就在这样一种激烈的震荡甚至煎熬下,一批作家借‘寻根’的名义,把他们的心理感觉释放出来了。” 对韩少功而言,“寻根”并不是简单地保守主义,而恰恰牵涉到东西文化的比较,牵涉到多种文明之间的对话关系。这种“寻根”不仅是一个文学的话题,也是影响遍及一切文化艺术领域的话题。在他看来,寻根本质上是在重新建构我们的文化,它并不是一味强调完全排斥西方文化。“在我的理解中,中西文化从来都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恰恰相反,是一个相得益彰的关系,互相激发和互相成就的关系。”韩少功这样解释这种互动关系:本土化往往是现代化所激化出来的,本土化又给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资源和动力,使现代化本身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不断丰富和创造的过程。韩少功说,“这样的现代化,肯定不是单质的,而是多重的和复数的。多种多样的现代化之间会有互相交叠的部分,也会呈现各自的特点和面貌,形成多样的统一”。 由此,韩少功强调,“寻根”不是要建立博物馆,不是要厚古薄今,不是要守成,“与之相反,我们只是认识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源,进行优化的配置组合,来支持和促进我们的创造”。因而,我们也就不必幻想某种高纯度的文明,不必幻想某种切换式的、复制式的文明变革,“文明是一条河,总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或者说化旧为新,化新为旧,在一个复杂的过程中重组和再造”。他对当下简单复制其他文明的想法提出了警告:“复制不是创造,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守成,是懒人和庸人想整一个容、换一身皮然后去邻居家继承遗产的守成态度,同样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在他看来,“创造者一定具有最包容和最谦虚的胸怀,不会出于某种情绪化的原因,对任何一种文化遗产给予忽视或蔑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