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中国文坛拒绝沉寂。这从当代一线作家已经显露出来的那股子活跃的劲儿,便可预知一二。这是在同辈作家莫言已经获得诺奖情形下的一批创作者,诺奖或多或少在对这个文坛产生着“正能量”。但是,人们现在谈论得最多的却是谁将是“下一个”。
名家很活跃:新年文坛拒绝沉寂
2012年12月末,两则消息让文坛颇感意外。一则消息是贾平凹的最新长篇《带灯》发表;一则消息是王安忆的新书《众声喧哗》将在1月8日首发。意外之处是,贾平凹的上一部长篇《古炉》出版于2011年初,而王安忆的上一部新作《天香》首发于2011年的年中,两位名作家在1年多后即出新作,实属“神速”。
两则消息传来之时,正逢莫言刚从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回诺贝尔文学奖10多天,而人们此前以为,文坛的热闹将暂时告一段落。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诺奖后不久,就有人对2013年的文坛做出了大胆的判断:因为莫言的获奖将意味着在今后几十年中,国内作家将与诺奖无缘。基于其他一线作家陷入深深无奈,信心遭受挫折的可能性,中国文坛将进入一段时间的沉寂。
可是现在来看,这个预测是大错特错了。不仅是贾平凹和王安忆绝非如此,其他著名作家也颇为活跃。不久前,苏童就亲口向本报记者证实,其“香椿树街系列”的新长篇已经完稿,2013年的春天即可接受读者检阅。而马原时隔20余年再写长篇《牛鬼蛇神》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他向本报透露,新作2013年3月便可交稿。
如此多一线作家在同一年集中推出长篇力作,这在以往也是罕见的。所以,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是,2013年的中国文坛非但不会陷于沉寂,而且会比过去更加热闹。这固然有各位名家创作计划不谋而合的因素在,但从其中,人们还是隐隐约约能感觉到诺贝尔文学奖所谓“正能量”的影响。
诺奖“正能量”:中国作家被诺奖激励
据记者观察,不少作家有一个普遍特征是,他们从来都乐于大声宣称自己不为获奖,尤其是不为诺贝尔文学奖而写作,但是他们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种诺奖的情结。这和国人此前的心态是一致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莫言在电话中得知自己得了诺奖后的第一反应是“狂喜并惶恐”(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文学奖宣布者彼得·恩隆德语)。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就直言,诺奖对中国作家创作的“刺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前提是,“诺奖几十年内不会再颁给中国作家”的误会必须得到澄清。相比最初看待莫言获奖的消极态度,现在一种积极的态度渐渐占据上风——业内普遍认为,莫言获奖不是“关门”而是“开门”,通过这一契机,让西方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水平,关注中国其他作家的优秀之作。而在此过程中,一些新的预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著名文学评论家、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杨扬不久前透露了他听闻并认同的一种说法:10年之内,中国必将产生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种说法现在很有市场。而诺奖评委马悦然上月在中国访问时,也没有否认近年再有中国作家获奖的可能性。
中国一线作家的“心结”已然打开,于是,诺奖对他们只是意味着“正能量”,2013年文坛的热闹是不可阻挡的。何建明已经预测,诺奖的刺激将使文学工作者在“生产”作品的环节,精益求精,好中求好,相信最近几年会有更多的纯文学精品出现。
资深出版人李德明则对本报记者表示,莫言也在准备自己的新作品。但相比莫言现在以“打破诺奖得主再写不出好作品的魔咒”为动力的创作,中国其他一线作家此刻的干劲应该更足才是,“莫言的获奖已经结束,但是其他名家大有机会。客观上,他们在以自己新的创作,为未来那份可能的‘颁奖评语’添加有分量的新词汇。”
谁是“下一个”:获奖者将是挖掘民族性的“独一个”
那么,中国文坛中谁将是“下一个”呢?按照文学评论家贺仲明的判断,张炜、王安忆、刘震云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个诺奖中国得主,而在评论家张清华的预测名单中,余华和格非赫然在列。此外,贾平凹、苏童、阿来等也呼声颇高。
文学评论家李建军对本报记者说,莫言获奖全是因为他的作品符合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想象。“中国的传统文学讲究含蓄、内敛、精美和婉约。莫言的作品可不这么写,他用得最多的是魔幻、夸张,内容上有时也会涉及血腥和暴力。这一套都是西方文学的路子。”当然,他也就认为,作家中谁继续走这样一条路子,谁就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
可问题是,莫言的路子,其他同辈作家无法,也不可能去进行复制。再说,即便出现了另一个“莫言”,这还能吊起诺奖评委的胃口吗?
在文学评论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葛红兵看来,莫言胜就胜在他“独一个”的特征上。“无论是价值观、伦理观、叙事观,还是语言观,莫言都表现出‘独一个’的特征,他似乎游走在狂欢理论、酒神理论、民间理论等视域之内,又似乎在其之外。”也就是说,获得诺奖的标准,不在于模仿,而在于独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