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传媒遭境外资本逼宫 是机遇还是消亡?

国有传媒积极应对  在影视产业合资风暴的当口,以央视、中影为代表的大型国有影视单位开始冷静反思自身的优势何在。 

  2004年寒冬,中国广电业界航母——中央电视台“编外人员公司化管理改革”完成了破冰之旅。这次央视前所未有的人事改革前前后后整个过程大约辞退了1600余名不符合条件的编外人员,同时大约5700名编外人员实现了公司化管理。大动干戈的体制“手术”,让央视很多人和部门受到强烈震动。但这只是国有影视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一个缩影。 

  对中国电影业的领头羊中影来说,过去的2004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年。自2003年下半年被列为国家文化产业改革试点单位之后,中影开始股份制、劳动分配等制度的试验,目前第一期试验已经告一段落,并且开始总结经验,准备全国同行业推广。 

  近两年的改革已经让中影集团尝到了甜头。2003年底推向市场的《手机》取得预想中的成功,创下5000多万元的票房记录,再加上此前联合发行《英雄》创造的傲视国外大片的英雄般业绩,让中影更加坚定地把制作发行放映国产影片作为头等重要的任务:在产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提高电影质量,并尝试大制作。中影近两年还投资1亿多元组建华龙影视数字制作公司,在特技制作方面已经发展为全国同行业的个中翘楚。 

  另外中影成功建成了50家数字电影院,使中国数字影院的数量跃居于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据了解,总投资2亿元的中国电影数字放映系统工程已经完工,发展的目标不仅瞄准大城市,还瞄准中小城市,同时考虑把农村现在的16毫米电影转换成数字放映。根据计划,5年内我国数字影院在城市将发展到500家,农村将有2000家。 

  但是,目前这种多元市场主体竞争的格局也的确给中国影视业带来了新的气象。以张伟平领衔的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刚一成立,便将策划和营销带入发行环节,以大炒作、大投入捧红《英雄》。该片票房收入达到创纪录的2.5亿元。外资更将《英雄》、《十面埋伏》推向国际市场。哥伦比亚、华纳公司分别以1.15亿人民币和0.85亿人民币购买了《十面埋伏》在北美、日本地区的发行权,使其海外销售额达2亿人民币,大大实现了投资收回。 

  据了解,目前国产影片票房一半以上集中于张艺谋、冯小刚和周星驰;但背后的动力来自体制放开后,带动了电影市场资金向人才集中。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作为已经替代中影、西影、上影,成为电影市场真正的主角。 

民营传媒急寻海外上市  随着境外影视巨头纷纷打入中国市场,国内的民营影视集团也加速了境外融资的步伐。拥有大型影视拍摄基地的浙江横店集团正计划分拆影视业务在境外上市。横店集团总裁秘书胡敏曾向媒体披露,公司希望借上市为影视娱乐业务的发展寻求境外资金,筹集资金规模大约为3亿美元左右,但上市地点是香港还是美国尚未确定。 

  另两家老牌民营传媒娱乐机构——光线传媒与派格影视目前也均有各自的上市计划。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证实了光线的上市打算,“光线正在财务与公司管理等方面做出种种上市的准备工作,不过最终的上市时间仍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而华谊兄弟则抢先采取了私募的形式。2004年12月9日,TOM集团宣布,以1000万美元收购华谊兄弟35%的股权;其中27%的股权以500万美元现金收购,另以500万美元认购华谊兄弟可换股债券,使TOM对华谊兄弟持股量达到35%。TOM表示,双方共同目标是在三年内让华谊上市,或引入一名好莱坞战略投资者。根据协议,TOM与其他投资者未来数年内可增持华谊持股量至50%左右。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民营影视公司超过2000家,中国民营影视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电影的比例已经达到三分之一,投资电视剧创作占据的资金高达80%。但是,与庞大的跨国传媒巨头和具有政府背景的国有影视公司相比较,大多数民营影视公司的生存能力还比较脆弱。来自民营电视公司唐龙国际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大多数民营电视制作企业都期待融资或是与外商合资,但这些愿望纷纷落空。在发展的速度和态势上,尽管民营电视制作企业也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良好趋势,但与外资影视大鳄相比,包括资金、经营模式等核心竞争力方面远远不及。 

最终花落谁家  如此多的资本在近几年都投入到中国的影视行业,会不会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导致过度的投资和泡沫? 

  据了解,跨国传媒巨头目前在中国的市场上大多不盈利,主要与他们处在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投入阶段有关系。但是,多元化投资主体却带来了电影投资总量明显增加,特别是一部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中国式“大制作”影片大量增加,过去一般中国电影的成本大多在百万元左右。电视剧2004年生产的总量是11500多起,电影是200多起,产能已经位居世界第三位。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