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补偿难以普及 “降价补偿应该说是中国的特色了。国外汽车市场处于动态平衡的竞争充分状态。价格制定出来,基本不会怎么更改。”钟师说道。
“降价太频繁,对汽车品牌的杀伤力是很大的,而降价补偿应该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却很有难度。”其实,早在1994年,降价后的补偿问题就为业内人士所讨论,结果没有商量出万全之策,结论是: 降了价,先买车的人会要求补偿,但如果是提了价,谁会掏钱补贴制造商?时至今日,仍没有任何一个法规或草案提及降价补贴,因此这一要求很难得到法律支持。
“进行降价补偿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所以厂家实行降价补偿很难。”钟师对记者说,“目前90%以上的经销商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促销手段,是以厂家市场指导价还是以经销商销售价进行补偿,难有明确的标准。再有就是很难确定某个合理的参考点,是以10天、1个月还是1年为限?”
钟师认为,汽车降价原因很多,导致给予补偿的时间、金额等界定很困难。比如像奇瑞、菱帅这种刚上市不久的车型,降价补偿对象可以囊括所有已购车用户,但对于捷达、富康等已售出上百万辆车的车型,需要给多少客户补偿?如果对降价前一周内购车的消费者给予补偿,那1个月、3个月前购车的消费者心理又怎么平衡?“同时,一款车往往有多个价位车型,补贴费用也需划分层次才合理。但同样是降价“受害者”,如果区别对待,又会导致消费者的不满。”
上海永达别克的尹明也认为: “降价往往是一个车型的许多配置一起降,每款车的原价都不一样,补贴费用如何计算?如果统一补贴,购买较贵车款的客户会不高兴; 如果分别补贴,购买便宜车款的客户又会觉得厂家厚此薄彼。另外,所有车型几乎都是面对全国市场销售的,各地区的消费能力有差异,购买力也不一样。对于较贫困地区用户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用户,补贴的费用是否一致?对于降价前1个月内买车客户和两个月、3个月甚至半年前买车客户,补贴他们的费用高低如何界定?这笔账实在已很难算清。”
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汽车降价补偿在目前市场环境中只能是种奢望,它只能作为个别企业的特殊经营策略,特别是一些销售不是很好的车型的促销手段而已,具体情况需要厂家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