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现实主义的坚硬内核

在中国的语境下,大抵现实主义的实绩,一般都要被先锋文学夺了过去。因为在中国当下的文学环境里,现实主义过时了,不会、也不应该有好的成绩。这真是一件有中国特色的滑稽事情!其实,现实主义是深深在文学根子里的东西,是文学所固有的一种性质,根本不存在过时一说。它所成就的,乃是一种客观的诗。凡上升时期的文学、忠诚和有力的文学,一般都是客观的。现实主义强调对现实对人生的纯客观态度,强调作家作为人类精英的良知和情操,强调作品背后的作家的人格力量,强调生活真实和作家心灵真实的统一。现实主义视存在为神迹,不允许有任何歪曲。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家,有一种庄严的气象,在他们眼里,对生活的任何歪曲都是一种亵渎,对生活的任何涂改都是背叛。不允许像浪漫主义作家那样离开现实的观照而放纵心灵。激情在现实主义作家这里是被限制和有效控制的。王安忆有一部小说艺术理论,叫《心灵的世界》,她为小说所下的定义是:小说是“心灵的世界”,——即小说呈现的不是现实的世界,而是作家个人的心灵世界。在我看来,这是浪漫主义小说的定义,现实主义小说则是既是心灵的世界,也是现实的世界,所达成的境界是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合一。因此,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生长,只能在两个方面展开,即:在心灵方面,尽量圣化和净化,包括人格力量的打造和博大慈悲情怀的养成;在现实世界方面,则着力于训练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强调体验,而不是编造。故事可以编造,而经验却只能得自于体验。这里发展起来的是,对生活高超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材料的高超处理能力。现实主义作家强调人物塑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成熟的人物塑造理论——即著名的典型理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要求是很高的。从根本上说,现实主义不只是一种表现手法,一种只有在创作时候才能派上用场的方法,只对写作有用,它其实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对待世界、对待存在的态度。一个人是面向自己,还是面向现实,在这里有了最后分野。从八十年代以降,文学思潮一直在变,这些年冒出了不少文学新人,比较新时期文学刚刚起步那个时候的文坛,这个时候的文学界可说是面目全非。文学的生态环境完全不同了。在今天,似乎只有像陈忠实这样的有《白鹿原》垫底的文学大家,才能够理直气壮地站出来盛赞现实主义;只有像路遥这样有《平凡的世界》这样伟大作品在手的作家,才敢于堂堂正正地依然站在现实主义的旗下面无愧色。一个在今天仍然坚持现实主义的作家,那应当是一种奖赏,意味着这个作家仍然是有责任感的,是建设性的,对现实人生充满了关怀和敬畏的。我顽固地坚持这样的观点:即只有怯于面对现实的作家,或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的作家,才去寻找一些花拳绣腿的东西;最后沦为胡编乱造,使作品在失去美的生活容量和深度意义的同时,再承受失去认识价值的二重失败。目下当然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走红的年代,现实主义作家会被认为落伍,不时髦,不洋,没有与世界接轨。在现实主义历史上,也不断出现一些变化,比如,有的走着走着,走向了甘愿作生活奴仆的自然主义。一种纯客观的小说,反对作家出场,强调作家从作品退出,如福楼拜、左拉;一种通过典型化的方法,在再现生活的同时对生活作出严厉评判,比如批判现实主义。但其主流都是对现实主义的深化。现实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这里达到巅峰,带动一大批作家成为大师。现在看站立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大都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们的光芒将生活浓重的暗影一直投写到我们的脚下。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