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薪水不高、积蓄不多的社会新鲜人来说,如果父母无力“赞助”买房,那么在工作五六年内都不用急着买房,可以租间房子一样过上舒舒服服的日子。如果有幸得到父母“赞助”,也要用好父母的辛苦铜钿,给自己置得一套性价比高、流动性强的“爱巢”,以便今后置换出更大更好的房子。
房子,房子,房子!人人都在谈论房子,刚踏入社会的职场新鲜人也不例外。无论是异乡留沪的“新新上海人”,还是毕业不久的本地大学生,他们的眼神中都充满了对自有住房的渴望。
可是,房子的基础是“票子”,社会新鲜人参加工作时间不长,自有积蓄相当有限,薪水有时候还不够自己花的,要想在这个房价日益攀高的大都市里,找到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租房一样潇洒 置业,对萧洁这样的“新新上海人”来说,不是近几年所要追求的目标,只能说是未来几年内的一种奢望。萧洁老家在苏北盐城,父母都是农民,收入不高。5年多前,萧洁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被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录取。一年多前,和不少财大国际会计专业学生一样,萧洁顺利进入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工作。大事务所拿的薪酬不算低,从一开始的4000多元到现在的5000多元,萧洁的工作收入在 “小本本”(本科生)新鲜人群中算是比较高的,而且未来的职业前途也光明可期。萧洁是个孝顺的女孩子,工作以后每个月给家里补贴1000元,和大学同学合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每人每月负担房费800元,再除去自己日常的开支,每个月差不多能余下1500~2000元。从去年8月底正式开始工作到现在,她总计节余了2万元,但是萧洁现在并不急于在上海买房子。
“我没有首付来源。”这句话代表了很多和萧洁一样、难以得到家里“支援”的社会新鲜人的心声。的确,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工作收入积累而没有父母或亲戚朋友的支持,社会新鲜人根本没有可能在三五年之内解决置业问题。哪怕只是买套30万元的老公房,也需要10万元左右的首付款。而最新资料显示,上海市2004年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仅为2000元,就算是像复旦这样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月平均收入也没有超过3000元。要让他们在工作5年之内积累10万元,不是那么容易办到的,何况很多新鲜人在工作头一两年还是“月光族”的主力盟军呢。像萧洁这样收入还算比较高的年轻人,也差不多需要三四年之后才能积累到10万元,但那时候,也不知道上海市区还有没有总价30万元的房子了。工资收入的增长幅度,总是赶不上房价的涨幅。
与房子总价几万元、十几万元、几十万元急剧往上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上海住房市场的租金价格近一两年的上升幅度并不太高,也就是以“百”为单位上涨,有些地区还没怎么涨。在这种情况下,买不了房,实际上也就等于每月节省了一大笔按揭贷款。在不为银行打工的情况下,选择租房而不是买房,可供挑选的余地可以更大。
比如,萧洁和同学合租的房子快到期了,她打算另外找一间房子单租,享受更多的自由空间。她在地铁南站附近看上一套一室户的房子,虽然旧了一点,但是生活电器全配,租金价格1000元。房东告诉她,如果愿意买,他可以31万元的价格优先卖给她。萧洁若购买这套31万元的老公房,首付三成以后,同时办理为期15年、总额22万元的商业贷款(由于只有已缴纳两年以上公积金的职工才可以申请办理公积金贷款,萧洁工作时间还不到两年,不能享受到优惠贷款利率),按照央行加息后最新的5.31%的利率,15年期贷款每个月需要承担的按揭款为1775元,20年贷款则每月须还1489元。
先不说萧洁一时还没有能力承担10多万元的前期费用(包括首付和各种契税),就是按揭和租金的差价,也让萧洁觉得还是租房合算。同样是为了住宿,如果每个月愿意在房子上支出1500~1700元,那就不必再住这种窄窄的老公房,完全可以租到很舒适的次新二手房了。如果每个月不愿意花那么多钱在住宿上,就可以节省下七八百元,另作投资进行自己的原始积累了。等到以后收入再提高些,也可以考虑换套更干净更宽敞的房子住住。而且,租不同的房子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我想还是租房比较适合我。虽然租房也有许多不方便,租的房子又不是自己的。但我想,年轻人何必在乎房子的所有权呢,有一个自己感觉舒适的居住条件,又不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质量,就可以了。而且,每个月辛苦挣的钱可以更多地为自己所自由支配,而不必终日为银行去辛苦打工,感觉挺不错的。新时代的年轻人,潇洒一点吧。”在工作初期置业难度比较大的情况下,萧洁这样的想法也许是一种可供年轻人参考的思路。
不用一次到位 可是,同样是社会新鲜人的李俊就潇洒不起来了。李俊2002年6月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目前在上海从事媒体工作,工作两年多,月收入和萧洁差不多,平均每个月四五千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