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调控手段是上策——经济学家华民谈四项紧缩性政策

    面对越来越明显的经济过热的苗头,央行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正在陆续出台。经济学家华民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了四个可能实施的紧缩性政策,以及其对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他认为,最糟糕的政策将是人民币升值,调高准备金率和加息可能收效甚微,属于中策,而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数量调控手段是当前的上策。

    华  民 博士 教授 著名经济学家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任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经济结构性过热    《理财周刊》: 我们看到央行之前先后两次调高了准备金率,现在也有很多关于加息的传言。这些政策是不是已经暗示中国已经“经济过热”?您个人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过热了吗?
    华民: 我最近在浙江、江苏看到一个现象,企业现在一个星期只有3天多一点的开工率,还有两天要拉电,那电力供应肯定是个缺口了。按照木桶原理来看,能源肯定是个瓶颈。从这个角度来讲,和能源的增长相比较,我们的经济增长肯定是过快了。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来说,能源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成为瓶颈的时候,它就会推动其他要素的价格上涨。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判断,通俗的说就是看电力供应够不够、开工率高不高,现在全国闹电荒,说明经济发展中有短板,我觉得至少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经济有结构性的过热。
    《理财周刊》: 现在还没开始通货膨胀就进行宏观调控,是不是有些杞人忧天?
    华民: 经济增长过快很快会引起通货膨胀。虽然热到什么时候会引起通货膨胀大家都不知道,但至少目前是个转折点。所以现在要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宏观调控,如果等到通货膨胀的时候再进行宏观调控,社会成本就会非常高。

四大政策孰优孰劣    《理财周刊》: 抑制经济过热的几个可能实行的政策包括了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人民币升值、结构性调整等等。目前央行已经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您认为效果如何?
    华民: 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虽然受到了限制,但是基础货币还是没有受到限制。因为外资还在不断进入(外资进入需兑换成人民币),货币还在发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第一季度的货币供应量还是很高。这说明我们虽然把M2、M3控制住了,但是基础货币量没控制住。现在各地政府还在不断招商引资,外资不断进入,基础货币很难控制。按照目前的这种情况来看,控制经济过热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控制,只控制内部是不够的。
    而且,商业银行的信贷也未必能够控制。现在的货币供应量还在增加,汇率没变,资金的成本没变,这样一来,想要资金其实还是能进行融资,可能通过商业银行转个弯到了信托,很多房地产商融资就通过信托。所以这么做央行控制住了银行,但是并没有控制住整个货币供应量。所以我认为,央行用调高准备金率的方式来调控过热的经济,可能效果会差一点,这不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作用非常有限。
    《理财周刊》: 对央行会不会加息,市场上也有很多看法,您个人对这个政策如何评价?
    华民: 央行可能考虑过加息,但是最终会不会加息还很难说。央行如果加息的话,贷款利率提高,资金成本就会增加,理论上确实可以抑制经济过热。但问题是,如果加息的话会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套利,更何况当前人民币有升值预期,显然这种方法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同时,在中国这个市场里面有体制内、体制外的循环,那些想要融资的人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成本比较低的渠道搞到钱。也就是说,加息虽然提高了资金的成本,但是也会吸引低成本的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货币供应可能很难控制。
    更重要的是,加息可能还会带来很多外溢的成本,比如对股市就会有影响,现在股市刚刚开始复苏,但因为有加息的阴影还是有些委靡,这样就影响到了股票市场的进一步改革。还有一个理由就是,现在的经济过热是结构性的,用这种总量调控的方法是很难奏效的。所以我觉得,加息是一个成本很高的,但是效果很微小的调控方式。
    《理财周刊》: 那么如果人民币升值呢?
    华民: 中国现在经济增长那么快,能源原材料价格都上涨了,有些人提出把人民币升值作为一个调控手段。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在于可以降低石油资源的进口价格,但是负面效果也很明显,会打击出口,而且造成经常项目的恶化。今年一季度中国外贸出口已经是逆差了,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实际汇率升值了,而出口退税下降了。如果人民币名义汇率再升值的话,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