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在经济紧缩的时候对银行业进行整顿的,中国不一样。中国的信贷增长主要用于投资,投资快速增长后,就要看投资是否产生效益。如果投资缺乏效益,那就会产生银行新的坏账,导致发生金融风险。从我国最近一年的投资来看,投资效益还是不错的。
日本经济伤口犹在 近日,有报道指出,过度信贷已成中国金融隐患,中国可能重蹈日本覆辙。报道指出,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已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主要问题,而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与日本有某种相似之处,所以要特别警惕重蹈日本覆辙。 1985年后的几年,日本曾经历一场“辉煌”的经济过热时期,房地产、股票价格节节攀高,资产效应使日本经济表象极度繁荣,虚拟经济急剧膨胀,人们心态高昂浮躁,整个经济如同吹气的肥皂泡。泡沫经济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初崩溃,高企的股市和房地产价格急速下跌,造成银行及企业的巨额呆坏账,经济伤口至今犹在。
货币供应过量表现为资产价格上涨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前不久指出,货币供应过量并不表现为通货膨胀,有可能表现为资产价格的上涨,形成泡沫。从中长期看来,中国宏观经济面临风险,而规避风险的关键是要加快银行体系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吴敬琏认为,中国已经有5年以上的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了GDP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现在我们的货币供应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70%,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货币过量可以表现为物价指数的上涨,但也可以不表现为物价指数上涨,而表现为资产价格上涨,形成资产泡沫。资产泡沫的危害性并不比通货膨胀小,危害时间也很长,甚至可以拖5年。日本的资产崩盘、香港的房产泡沫破灭都应当引以为戒。今年以来,国内房地产投资增长了34%,钢铁投资增长150%,机械投资增长74%,煤炭投资增长52%,均达到了空前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采取短期调控措施,抑制经济过热。 吴敬琏认为,货币的过量供应通过贷款的增加进而导致投资的猛涨给经济带来危险。中国居民储蓄率过高,居民把储蓄的大部分(约为GDP的40%)作为存款存入银行,银行以此贷放给工商企业,用以支持它们的高速增长。然而,这种大量贷款支撑的增长只是一种寅吃卯粮的“借来的增长”。在周转的过程中,增长的高成本、低效率导致了资金的大量浪费,使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积累起来把储户心目中的财富仓库变成“空仓”。而投资热潮使国内经济远离帕累托最佳状态,造成了七长八短的结构扭曲,其中政府参与经济行为又具有盲目扩张冲动和软预算约束等先天不足。由此,改革银行及转变政府职能是对症下药化解风险的关键。
投资效益总体不错 事实上,中国已经看到了日本失败的教训,正在采取温和的货币收缩政策。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目前看,中国并不会重蹈日本覆辙。中国的信贷增长主要用于投资,投资快速增长后,就要看投资是否产生效益。如果投资缺乏效益,那就会产生银行新的坏账,导致发生金融风险。从我国2002年至2003年的投资来看,投资效益还是不错的。主要表现在,产品库存没有明显增加,国家税收增加、企业盈利状况根本好转、居民收入也在增长。应当承认,投资的总体效益是好的,投资是在理性范围内。 目前央行根据“货币供应量增长=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来决定货币供应。但“通货膨胀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是有问题的。钟伟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并不是测度通货紧缩状态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因为CPI测算到消费品只占社会产品的40%,更准确的是应该用GDP平缩指数来判断通货膨胀率,这个指标涵盖了一个国家的投资品和消费品。另外,上述公式的运用有个前提是,货币流动速度不变。如果从货币流动速度变化的方面看,过去的一年,我国的信贷增长是合适的。 现在央行已在信贷方面采取了措施,如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使得投资增长在温和地回缩,信贷增长过快应该不会成为很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