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心 共建新课程--2004年《历史与社会》实验工作研讨会综述

马丽娟(辽宁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对学业评价的思考
    2004年,第一批《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实验师生将迎来毕业考试,这关系到新课程能否稳妥、顺利地推进。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题型,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试题的功能,注意题型结构的合理配置。要给予能够发挥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展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开放性试题一定的重视,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发展与评价给予更多关注。试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考察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增强试题的灵活开放程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便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个性的展现和独特见解的表达。试题应调整设问方式,增加对话式的题目,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张彩霞(辽宁省沈阳市教育研究室教研员):平稳推进,初见成效
    沈阳市于2002年秋季进入课改实验,选开了文科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同时补充《自然地理读本》,师生反映:“想不到教材变得那么有趣”、“学生变得那么爱学”、“教师变得那么乐教”。
  
    实验过程中采取的主要对策有:1、全员培训:将培训分成三个阶段--试教前培训(含通识培训、学科培训、校本培训),试教中培训(培训者率先培训,重点和普及相结合),试教后培训(教学反思、互动研讨、个性化教学)。2、在新的教研网络下操作实施:成立领导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建立省、市、区三级教研网络,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进行联合调研。强调历史、地理两科教师执教的重要性,目前有46%的学校做到史地两科教师同时执教。3、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学习型小组、举办专题讲座、成立青年教师教学研讨会、为教师提供教学展示交流平台。4、科研攻关: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引导课改发展,先后开展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研究》(省级)、《信息技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省级)、《活动课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市级)等。
  
    唐锦屏(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教研室教研员):在新课程中茁壮成长
    经过三年的实验,学生在新课程中获得了基本的人文素养:如“我们在社会中成长”主题,使学生加深了对人与社会的关系、人际交往的理解。思维得到拓展:如有学生对“老师是园丁”的比喻提出质疑、对中国古代妇女与当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提出比照,等等。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学生走进社区,访问调查;到工厂、农村与工人、农民;考察家乡的变化。
        
    杨泽英(义乌市宾    中学一线教师):利用地方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不局限于“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资源,努力拓展教学空间。1、在课堂教学中,把地方资源与教材紧密结合,如开展“谈家乡巨变”、“义乌水资源的保护”、“走访崇山遗址”等活动。2、在作业环节中,利用地方资源,注重情感培养。采用教学与作业相结合,课堂作业以菜单形式出现,学生自主选择;实践作业则让学生走访、调查,收集资料,如“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 义乌春节新习俗”、“ 义乌江上桥的变迁”等课题,优秀的学生作业入选课改专刊。这样的作业形式受到学生欢迎。3、利用地方资源,改革考核方式。实行开放性考核和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如“非典期间,人员流动频繁的义乌为什么没有发生疑似病例?”

    吕文英(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社会实践活动在课程中展开
    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实践活动的展开。根据教材中的“活动区”栏目,或与其他学科活动结合,分个别完成、小组合作、全班全年级共同参与等方式,按照准备-实施-记录-报告-交流的程序。在活动中,教师应把握活动目的,提示活动安全,调控学生的分工与配合,适度指导调查报告。通过活动,学生增强了学习主动性、交流意识和观察、收集资料的能力。
        
    代表们也反映,目前综合课的实验还存在一些困难,表现在:城市与农村、发达与落后地区的差异;传统习惯与新课程之间的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与教师资源之间的差距;理想与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新课程自身有待进一步完善。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