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服务平台 加强资源整合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上海教育出版社积极参与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出版,目前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材共4种--历史与社会、科学、化学、牛津英语(三至九年级)。为适应新形势,上海教育出版社成立了集课程教材开发、研究、出版、实验、推广于一体的研究院,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批教学教研基地,以期更好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
《历史与社会》的设立和实验,是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和亮点。上海教育出版社非常荣幸地承担了这门新课程的出版任务,在全国第一个推出新教材并最早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于2001年进入实验。
上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以学生为原点,按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来呈现,形成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的知识结构,层层递进,循序展开。其特点为:
1、生活主题式的结构体系:教材选取于学生关系最为紧密的生活内容为基础,通过对各学科有机整合、适度综合,建立起一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综合性。 2、关注现实问题,紧扣时代脉搏:教材设计整体上由浅到深、由具体行为到理性思考,循序渐进。在内容选取和编排、活动设计与组织上充分注意学习对象和地区的差异,做到点面结合、城乡兼顾,利于不同地区师生的教与学。
3、注意能力培养,启发探究意识:教材通过大量的探讨性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以适应飞速变化的现实生活。
4、凸现教材趣味,引导自主学习:在严格把握教材科学性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方式增加。
5、提供广阔背景,拓展教师空间:教材侧重与以往教学的衔接,使教师原有的教学经验可以在新课程中得以发展;同时教材也给予教师充分的弹性和空间,帮助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 为帮助实验区构建资源平台,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空间,出版社策划、开发了一系列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和学生用书。 教师教学助手:每册教材都配有教师教学用书和教学光盘,为教师提供教材分析方法和课题研究方向,提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文字和图像资料。 可以当作故事来读的教学案例:《案例集》汇集了实验区一线教师的课堂实录,请课程专家和资深教研员评析。内容突破了传统教学设计的呆板和枯燥,充分发挥案例描述的文学性,以一种有趣、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综合课教学思路。 教育改革中的创新之举:一些实验区针对自身教学状况,选择先开文科综合课,等时机成熟后再开设理科综合课的探索之路。出于对学生负责的共同心愿,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与实验区共同策划、编写了《自然地理读本》,开创了“文综+理分+自然地理”的实验模式,为新课程实验开拓了多元化的格局。 “教辅也可以编得这么有趣”:《学生自备档案》在编写过程中大胆尝试了“按需服务”的教育理念,在设计题目时采用启发式,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差异性和发展性,依据不同个体的认知水平来提供既符合个体特点又能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
根据实验区的要求,出版社还组织编写了教学挂图。 保障培训服务:三年来,出版社完善服务理念,确保教科书的编校、出版、印制质量,确保课前到书;提供编者与实验区对话便捷通道;建构教学资源共享敞开式平台;营建编写、出版、培训、实验一条龙服务的崭新工作模式。为保障教师培训,编辑了4张培训光盘,包括学科主编对教材编写意图及背景的介绍;实验区的教学案例;教材分析及教学要点提示,免费赠送给实验区。 总编包南麟表示:作为出版社,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继续认真、负责、高效地完成教材的出版、发行工作,还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的整体建设中: 第一,为了更加全面地关注各个实验区,及时把握《历史与社会》课的发展,详细收集信息并反馈给课程专家,出版社将邀请所有《历史与社会》课的教研员作为该课程监督员,定期召开联络会议,与之长期保持顺达、友好的关系。对提出切实有效的批评和建议者,将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 第二,针对现在大多采用的优秀课评比活动,我们将开展一系列日常课剖析活动。优秀课评比的确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也可以为日常授课提供优秀的范例,但是,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靠的是家常课。因此,我们将摈弃评比的功利心,深入到实验区,了解、剖析一些日常课,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