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迅速崛起的东南沿海”课堂实录

深圳市南山区是全国第一批38个实验区之一。从2001年9月起,深圳南山区开始了《历史与社会》的实验教学,使用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组织编写,韩震主编,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授课内容:
  第五单元第十二课 迅速崛起的东南沿海

教材简析:
  课文分四段,按区域由大到小的顺序介绍了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的经济迅速崛起基本情况。并配有知识窗、读与思、活动区等内容辅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目标:
  通过了解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激发学生爱国爱乡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读图画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东南沿海的范围,最早的经济特区,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原因。

教学设计:
  本课打破教材内容本身的顺序,按区域由小到大的线索,由同学们身边的深圳引入,通过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让同学们体会到深圳所在的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所在的东南沿海的迅速崛起,并展望东南沿海所在的全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一、体验分析深圳的崛起。
  二、根据数据画统计图,体验珠江三角洲迅速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发展原因,总结发展模式。
  三、了解东南沿海的范围,通过影像资料体会分析东南沿海的崛起对其它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思考其它地区如何发展,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让学生每四人一组相对而坐。(背景音乐:课件播放《春天的故事》)
  问:一曲《春天的故事》让我们倍感亲切,同学们,知道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是深圳)

  二、崛起的深圳
  问:谁能准确地说出深圳的地理位置?
  (学生答:沿海、东南、靠近香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用课件点出深圳的位置)
  (教师谈到深圳古时候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也只是边陲小镇) 
  问:现在大家对深圳的印象是----
  (学生答:繁荣、美丽、发达、迅速发展)
  问:深圳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改革开放、位置靠近香港、政策优势、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教师用课件总结。)
  承转:深圳迅速崛起,深圳附近的珠海、中山、东莞等城市也迅速发展形成一个城市带,这个以深圳、珠海、广州为核心的三角形经济地带,我们通常称它为什么?
  (学生答:珠江三角洲)

  三、崛起的珠江三角洲
  问:说起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老师这里有一些珠江三角洲所在的广东省的经济数据,数据很抽象,怎样把抽象数据所代表的含义形象的表达出来? 
  (学生答:画统计图)
  师:画图,分析数据是我们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今天,老师就要看看同学们这种能力如何(分发给每组同学一组广东省1985年至2000年工业总产值、外贸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的数据),每组同学合作画一幅图,看哪个组画得最快、最准确。
  (学生画了柱状的、折线的、饼状的统计图,教师肯定同学们的画图能力之后,继续要求小组讨论)
  问:从你们画好的图中,能看出些什么问题,得到什么结论?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组的统计图,说出小组根据图表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结论,部分小组得出20世纪90年代后比90年代前发展更快的结论)
  (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用同样数据画的图,并肯定同学们的分析,小结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且发展有阶段性的特点。
  用20世纪90年代前后大多数知名企业家从事行业的不同启发同学们说出经济崛起阶段和二次创业阶段产业类型的不同,由此得出两个阶段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前者重点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后者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教师用课件对两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作总结)
  师:同学们有的去过深圳以外的珠江三角洲的其他城市,大家在小组内聊一聊,体会体会珠江三角洲的迅速崛起。 
  (小组活动:聊一聊)
  承转:我刚才在各小组听了听,发现同学们对珠江三角洲的崛起印象很深,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崛起了,珠江三角洲所在的东南沿海也崛起了。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