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的革命性改革,新课程体现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新的课程改革理念提出: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实情境,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必修课程,是一门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文科课程。它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
新教材给了教师较大的自我创造的空间,结合这一特点,依据新课程理念,在《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我们不局限于“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资源,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能力,为他们日后发展打基础。
我们是如何利用地方资源,拓展教学空间的呢?
1、在课堂教学中,把地方资源和教材紧密结合起来,从小处着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探索“一种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割裂的活生生的历史与社会教育,紧密关切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乃至创造。……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的度,并在这一根本点上形成契合互动、和谐发展、与时俱进的新的课程观。我们注重架设教材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典型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从中感悟并升华情感。
(1)摆家乡巨变,颂改革开放政策。 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1课《中国古代商业》中讲到:中国古代政府对商业采取抑制政策,称商业为”末业“,古代商业发展缓慢,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十分不利。结合上述内容的教学,我们有意让学生走走、看看、听听义乌改革开放来的巨大变化:义乌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小县,而现在的义乌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指数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17位,居浙江省综合竞争力县级市首位。义乌市2003年财政收入23.1亿,可以说,义乌美名扬天下,义乌商品遍天下,义乌商人闯天下。学生从义乌的巨变中感悟到商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感悟到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强国富民的好政策。通过今昔对比,学生进一步看清了古代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不合理性和局限性。
(2)化巨资买断水权,警示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结合七年级下册第十四课《资源和环境国策》的学习,我们让学生思考义乌市委市府的举措:义乌是一个能源较缺乏的商城,义乌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周边县市,随着义乌经济、城市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义乌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义乌市委市府决定,化2亿元巨资向邻近的东阳市一次性买断横锦水库每年5000万方库水的永久性使用权,开了全国水权交易之先河。通过这种来自身边事例的调查、剖析,学生们感受到要节约、保护好资源环境。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大为增强,节约用水的行动处处可见:校园里自来水龙头长流水现象不见了;学生用洗脸水洗脚的一水多用现象增多了。2003年,在5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面前,义乌城区只有周三、周六正常供水,其它时间降压供水。学生们主动走上街头,宣传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此举得到了市民的充分肯定。
(3)走访崇山遗址,讨伐日军暴行。 为配合八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抗日烽火》一课的学习,我们利用周末把学生带到义乌崇山日军细菌战遗址。学生兵分四组:第一组:参观义乌崇山日军细菌战遗址,了解”细菌战“概况;第二组:访问经历过日军细菌战中幸存的崇山村村民;第三组:采访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对日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和秘书长王培根;第四组: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义乌方志》、《义乌德育基地读本》、报纸、新闻、网上资料等。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学生写出了很有份量的调查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历史怎能忘记--追讨日军细菌战暴行。整个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标题为:历史在泣诉--人造瘟疫、活体解剖、火烧崇山;第二部分标题为:法庭上的较量,以家乡的优秀女儿王选为代表的诉讼团向日本政府声讨血债;第三部分标题为:历史留给人们的沉重思索:警惕军国主义的阴魂复活;同学们表示:勿忘国耻,学好本领,振兴中华,报效祖国。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因此他们的爱国情感流露自然,情真意切。这个活动的开展为即将学习课文第13课《抗日烽火》,作了很好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