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心 共建新课程--2004年《历史与社会》实验工作研讨会综述

程光泉(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副主任、博士)
    《历史与社会》从2001年进入实验,经过3年的滚动,今年第一批使用教材
的学生面临中考,也可以看作这门课程面临的考试。评价是新课程的“瓶颈”,考试的问题解决得不好,新课程就会失败。

    学业考试的指导思想:
    应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既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观点的掌握情况,更应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适当的重组与整合,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同时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引导教师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转变,试题应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课程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和亲社会的情感。

    学业考试的命题原则:
    1、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和标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体现了
课程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考查应以《课程标准》为基准,注重基础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综合考查。

    2、体现《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对历史、人文地理以及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帮助学生形成综合观察问题的视野、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试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综合性,注重考查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观察问题的综合视野。

    3、体现命题的时代性、开放性、探究性、创造性: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关注社会热点、科学前沿并结合当地社会发展。在试题选材内容和设问角度上多创新。发挥不同题型的优势,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和探究的能力。在试题创设和设问指向上,让学生留有思维空间和探究时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4、符合初中毕业水平考试和高中学校择优的双重要求:试题内容不应超出课标,要做到科学、准确、合理、有效。

    考查形式、试题类型和成绩呈现:
    各实验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开卷、闭卷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测试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度。
         
    试题类型分为选择题、简答题和综合题。

    建议采用A、B、C、D四个等级,评定为D时应特别慎重。

倡导创新教育  完善学业评价    三年来,实验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就课程改革与实验、教学设施和学业评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和借鉴的平台,是迄今为止《历史与社会》“大家庭”最盛大的一次聚会。通过这次聚会,大家相互之间更了解、更团结,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新课程的发展。
        
    吴萌(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研中心教研员):可喜的变化
    经过3年的课程实验,学生和老师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根据对2506个学生的问卷调查,喜欢和比较喜欢这门课程的学生占72.7%,喜欢教材内容的占77.7%,在课堂上感到自由开心的占79.6%,在课堂上感到民主平等的占87.7%。经过《历史与社会》课程实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批判和民主精神,形成自主学习方式,增强了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45名任课老师中,有30名喜欢《历史与社会》课程,通过执教新课程,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创造力被激发,科研意识增强。

    阚智(安徽省教育厅教科所所长):加强专业指导,积极宣传推进
    作为省级的教育科研机构,我们采取积极措施,推进新课程。1、组织教师培训,使教师尽快适应课程要求。省教研室承担新课程的培训,规定教师参加培训可以取得继续教育的学分。由省里直接抓综合课的培训,结合各地实际,稳妥推进。第一年的培训重点在课程理念的更新、课标和教材的解读;第二年的培训侧重解决实际问题,采用对话式的讨论与交流。2、成立专家讲师团:形成本省的专家核心力量,以“名单+主题”的菜单形式向全省公布,各县市可选择、聘请。3、组织教学研究,形成良好的科研机制:省教研员下到各个学校,每个教师集中完成一个案例,针对案例组织教研活动。4、积极宣传,加强专业支持:及时对实验过的教材组织评估,在资金、设备、教师考核、培训、职称评定等各方面对综合课给予倾斜,并开始在师范类学校开设综合课程,培养师资。5、改革中考招生评价:将综合科纳入体系,研究评价方式。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