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今天在广州落下帷幕。全国大学出版社协会有关人士称,这次订货会是百余家大学出版社一年来出版成果的集中展示,体现了高校出版社的整体实力。
在会展现场,记者看到,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图书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部直属出版社和师范类院校出版社在教育类图书出版上已经形成自己明显的优势;部分综合性大学的出版社已经逐步培育出自己的学术著作品牌。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告诉记者,他们的特色就是坚持学术性,通过出版学术著作树立自己的品牌,为文化建设作贡献。
近几年来,大学出版社在全国出版界的地位和作用也在逐步增强,在全国100多家大学出版社中,已经有14家年销售码洋过亿元,5000万元以上的也近40家。
但是,在此次展会上,记者也感觉到,大学出版社的整体实力在渐渐增强的同时,仍没有充分挖掘出自身的潜力。大学出版社在数量上占全国出版社的17%,但总码洋只占13%,有1/3的大学出版社经济实力还比较弱。同时,大学出版社对高校人才资源优势的利用还不明显,除个别大学出版社学术性明显外,不少出版社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因为出版教辅类书籍过多,大学出版社曾经屡遭诟病,但这种情况迄今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在展示现场,记者看到,一些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也在争抢中小学教辅市场,出“奥数竞赛”之类的辅导书。
教材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长项”,但也是一大“软肋”。相当部分的大学出版社业务以出教材为主,但是不少教材的影响面仅仅局限在本校或本省。由于垄断的存在,学生只能买本校教材、用本校教材、考本校教材,真正的来自一流大学、出自一流专家之手的精品教材很难进入学生手中,这种状况一方面影响着大学教育的质量,同时也变相鼓励了部分高校出版社的低水平运行。
如何依托高校自身的优势,从分散经营走向规模化经营,从数量发展走向质量和内涵发展,仍然是大学出版社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