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教材出版的奶酪?

多家出版社联合反对发改委教材租型招标
  2008年,由国家发改委主导、新闻出版署、教育部参与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施行招投标的方案将在全国推行。这个已经试点试行4年的方案,却遭到了众多出版中小学义务教育教材的出版社的坚决反对。

  一家出版社的老总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报料电话里说,“我们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个荒唐的租型招标将把几年来义务教育教材多元化改革成果毁掉,可能导致人教版教材几十年一家垄断教材出版的局面重现。”

  目前,这些出版社正以会议、上书中央领导的方式,反对国家发改委系统主导的这次全国范围内的教材租型招标。他们在义务教育教材的出版上投入了几十亿元人民币,而现在却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

  人教版教材垄断被打破了

  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叶子眼里,2001年是一个美好的开始。和另外几十家出版社一样,北师大出版社从这一年开始介入教材出版。此前,作为惟一的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小学教材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了三十多年。

  2001年6月7日,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下发了11号部长令,颁布《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打破了教材出版垄断,全国所有的出版单位、个人、团体都可以参与中小学教材的编写,获得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以后,即可以出版投入使用。

  据统计,近几年全国教材和教辅的出版产值达三百多亿。因此,所有的出版社都把眼睛盯住了有近2亿名中小学学生的教材出版。不管是国有的北师大出版社还是民营出版策划人赵勇,他们无一例外地把组织教材编写当作一个难得的机遇。

  和其它图书不同,教材的编写、出版不容易。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必须经过立项审批、编写、审定、实验、试用、修订这样几道关。

  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里,赵勇的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迅速聘请了300人完成了立项表的填写和样章编写。“立项表的填写就两部分:一是投标单位资格审查——有没有能力和资格编教材;二是投标教材内容审查——教材特点特色和体系结构说明。”

  因为担心民营企业受歧视,赵勇在48小时内把3000万元人民币存到银行,拿着存折找到教育部负责教材编写审定的官员,表示愿意把钱作为押金存在教育部,希望获得教材编写资格。他的行动感动了教育部的负责官员,最后,他成了一百多家出版社里惟一获得教材编写资格的民营机构。

  钱砸出来的教材

  在第一次申报立项时,所有的出版社都看着人教社。人教社申报了中小学各个学科的教材编写方案。赵勇申报了中小学19个学科的教材编写,3个月后,只有化学(9年级)和地理(7、8年级)两科被通过。北师大出版社5门课获得立项通过。“整个立项淘汰率相当高,但审批程序相当公正。”赵勇回忆。2002年3月,是教育部规定的第二次申报时间。这回他报了16个学科教材编写方案,最后只过了一门《英语》(7至9年级)。北师大出版社也有两门课程获得通过。

  赵勇在朋友的帮助下组建了教材编写组,通常,写作组主编一般都是大学里的著名教授,副主编是教委系统里的优秀教研员,再加上一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

  获得立项,编写完毕,还未必能获得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通过。审定通常是出版社最担心的时刻:有的教材直接通过;有的教材没能通过,需要按照审读专家的意见修改;有的教材就直接写明“不予再审查”,被当场“枪毙”。

  通过改革,教材编写、选用多元化局面形成。目前,已有82家出版社获准参与中小学教材编写,2400种小学教材、1200多种初中教材进入教育部全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用书目录”。

  对出版社来说,教材完全是用钱砸出来的。“每科教材的启动经费在30到40万左右,编写经费按册数算,每册教材编写经费在30万左右;比如小学语文一共12册,编写经费就得360万,加上启动经费60万,投入420万;在教材投入使用时,北师大还将支付2%的版税给编写者;最后是后期培训费,每年都是千万以上。”叶子给南方周末记者算了笔账。

  和赵勇出版的其它书不同,国家对教科书成本进行了详细核算,设置了定价上限,只准在核定价格内下浮,不得上涨。这样特殊的严格准入,是赵勇们所没有想到的。但无论如何,相比那些花了上千万重金最后却没有任何教材通过的出版社,赵勇已经够幸运了。

  冲着新华书店来的改革

  通过的教材被统一列入教育部的《教学用书目录》。这意味着,凡是被列入该名录的教材都可以出版、印刷、发行。就在赵勇组织140人的销售和服务队伍时,一场由国家体改委和原国家计委主导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参与的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发行改革也拉开了帷幕。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