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该怎样走进教材

  最近一段时间来,把此次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的有关内容编进中小学甚至大学教材的呼声十分强烈,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这项工作。

  把这场近30年来最大的自然灾害编进教材,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地震灾害,了解此次抗震救灾中的感人细节,由此建立防震意识,接受生存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震灾怎样进教材、进课堂,却是一件考验教育部门与学校的事。

  具体而言,抗震救灾进教材,可以有三种形式。一是单独编写教材,列为学生拓展型课程教材或者选修课教材,这本教材将包括地震灾害知识、防灾技能、此次地震危害情况、救灾情况等内容;二是在现有相关教材中,修订补充抗震救灾内容,比如在语文教材中,收录抗震救灾的报道、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在政治教材中,收录对地震发生这一事件的介绍、政府应对地震灾害所采取的救灾措施、社会各界对抗震救灾的支持、国际社会对救灾的关注等;三是没有明确的教材形态,以讲义形式或活动形式补充在学科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在大学教学中,可以以抗震救灾中包括建筑、心理、志愿者、捐赠各方面的资料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选择哪种教材、教学形式,在教材中着重突出哪些内容,关系到教材本身的质量与教学的质量。根据以往教材编写的惯例,这类教材内容和形式的决定权往往集中在行政管理部门手中,在具体操作上,是以一种由上而下指导式、基于知识教育的方式编写。

  如果这种方式在抗震救灾教材编写中继续,将无法凝聚地质专家、地震专家、建筑专家、心理专家、教育专家、文化学者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对教材编写的建议与意见,只会将震灾教育“知识点化”以及空洞化。这样的教育,会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点”,知道某些地震救灾的感人故事、细节,能谈一些“人性光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道理,但是却无法使他们真正树立防灾意识,培养其对生命的珍爱与尊重,拥有在自然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能力。

  最近,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中考,一些中学,就在为初中生、高中生进行迎考的震灾专题内容复习,政治老师要学生背记地震时间、地震等级等等,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准备材料作文、阅读地震报道。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教材的编写,就忽视了系统的、持续的教育,在惯常的事例中,教育部门、学校往往把编写教材、进课堂,作为给予一件事最高重视的表现,由此,也把编写了教材、安排进了课堂,作为教育的“终点”——你看,我们这么重视,都编写了教材了!

  事实上,教材的编写,不过是教育的起点,关于震灾的教育,不能用教材来应景。做好震灾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真正重视学生的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并把这种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而不能仅仅在书面上重视、口头上重视,却在现实中不重视。

  现实教育中的真正重视,不外乎两点。一是跳出知识教育的传统思维,着重培养学生的意识与技能。有了这种意识,甚至有没有具体的教材都没关系。这一点,被网友们称为“史上最牛校长”的安县桑枣中学的叶志平校长可以作为典范,他当校长后每学期都要组织紧急疏散演习。尽管有反对意见,但他始终坚持,学生老师终于习惯,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这次地震袭来时,该校八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房。可在1分36秒内,全校2200余名学生、百余名老师都有序地撤到了操场上,无一伤亡。

  二是学校办学的每个环节,要如教材中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懂得社会责任、有社会道义一样,必须做到珍惜生命,充满责任感和道义感,如果书本上、课堂上,教师们讲解的是道德与责任,告诉大家要珍惜与爱护生命,而校园里的建筑、设备,却不符合基本的安全规范,甚至教师们担心设备太陈旧而不敢让学生去碰,无奈地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那么,具体的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