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传媒业劳动力市场研究 媒体行业是劳动力密集性行业,劳动力是媒体产品生产中最昂贵的投入品。尽管目前传媒业的物质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质资本的重要性有所增强,但是,传媒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重要性比一般产业要大得多,知识型人力资源是传媒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要素中,生产率的改变会影响劳动力的需求。例如,引进提高生产率的技术,就会减少劳动力的投入量。这一点得到Dertouzous和Quinn(1985)的证明。他们研究了引进电子技术对报纸业劳动力需求的冲击,并且发现,对劳动力的需求几乎减少了一半。他们的结论是,在技术带来的转变过程中,几乎没有雇员被解雇,但是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通过无形损耗、再培训等形式被吸收掉。 2、国内关于传媒集团的研究 这些年国内有关市场经济和传媒业的发展的论著,有这样两种倾向: 第一种倾向,是从传播学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内容涉及传媒产业化、传媒集团化、传媒集团资本运作、WTO对传媒集团的影响等方面。 一些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实践决定了产业化成为我国媒介发展的必然路径,而产业化又为媒介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芝庭荣,1999)由于中国媒体产业领域尚未到系统的市场化开发,其产出丰厚利润回报的潜力极大;并且作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产业具有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景。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判断,对于媒体领域的投资都应该被视为是“利好”性的投资。喻国明(2002)、曹鹏(1999)强调,承认报业集团的产业性质,也就意味着报业集团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原则进行管理运作。诸如:明晰产权关系,报业集团拥有国家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报业集团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政府不直接干预报业集团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不承担经营责任。 近年来,我国传媒的资本运营已开始启动,并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资本市场为何对传媒企业具有如此之吸引力?孙正一、农秋蓓、柳婷婷(2001)、房利庆、刘伟(2001)等人提出,中国传媒产业要生存和发展,最佳途径在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运用资本运营等手段来筹集资本,大规模涉足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型媒体领域和市场潜力巨大的公众娱乐领域,逐步增强实力,建立中国的巨型立体化传媒集团,以迎接国际媒体行业集团日益临近的竞争与挑战。但有的学者也分析了投资媒体的四大风险,即相当高的政策风险、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缺乏复合型媒体经营人才以及传媒经营的特殊规律。(钱晓文,2001) 第二种倾向,是以经济学特别是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分析工具,对传媒产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进行的系统研究。这种研究也可以说是经济学式的,它借用了经济学的理论,试图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媒介运行机制,甚至企图由此出发进一步创立中国特色的媒介经济学。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金碚,在国内首次从产业经济学的概念和体系出发,讨论了报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报纸的基本特性,讨论了报纸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经济关系,并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讨论了报纸的市场关系。对报业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问题、报业发展中的战略经济以及信息经济问题、报业经济中的国有经济以及政府对报业的管制等理论和现实问题都作了深入地研究。(金锫,2002)另外,唐绪军对报业集团与报业经营的研究,(唐绪军,1999)周鸿铎、胡传林、邢建毅等人对传媒管理和中西方传媒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都代表了此种研究倾向。(周鸿铎、胡传林、邢建毅,1997)
二、我国传媒集团发展的四个阶段 1、报业集团化 1996年1月,经中宣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两年后,新闻出版署又批准成立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已达到30多家。目前报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均已形成几家、十几家报刊的规模。比如,广东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三大报业集团共拥有二十报两刊,每期平均发行总量超过700万份;广告营业额1997年分别达到2亿元至5亿元,名列全国第二、三、七名,共占全国报纸广告年营业额96.8亿元的8%;他们先后建成了实力雄厚的印刷厂或印务中心,承印全国报刊200多种。此外,还经营连锁店、房地产等。其规模化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报业集团通过资产重组、财务统筹、资本经营和企业化管理等,为报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报业市场的有序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