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社交的移动阅读注定失败”——新媒体领域领军人物复旦探讨移动阅读新趋势

    移动阅读带来的变革或许比想象中更大。移动阅读软件Zaker通过聚合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通过后台数据影响媒体的生产效率。深阅读社区“拇指阅读”令获取信息的效率提高而成本变低,专业作者代替传统媒体成为主要的内容生产者。中文数字媒体iWeekly通过丰富的视听体验和趣味性重新定义新闻美学。而由韩寒监制的阅读应用“一个”则在信息爆炸时代做减法,以少胜多。

  近日,几位移动阅读领域的领军式人物,Zaker CEO李森和、新媒体研究者魏武挥、传媒梦工厂品牌总监章建森、拇指阅读创始人左志坚、iWeekly产品总监王力昂和“一个”执行主编小饭齐聚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通过演讲和对话探讨“移动阅读的新探索”。本次沙龙是复旦新媒体传播专业硕士项目开展的“新媒体沙龙”第一期,而这个专业也是复旦自2013年起开设的全新硕士项目,以跨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方式,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

  当章建森不到一岁的孩子已经学会手指滑动开启iPhone,他知道这将是远离报纸的一代人。

  互联网技术正在全方位颠覆传统行业,而传媒业首当其冲。章建森指出,传播生态的变化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渠道的重建,受众价值观的变化,以及话语权的解构和重组。“人们从阅览门户网站到博客到微博微信,握着手机出生的一代拥有崭新的话语体系和更为多元的价值观,新浪微博在壮大过程中培养起了一批包括李开复、姚晨在内的新权威,人民日报微博的影响力正逐渐超越人民日报。”

  Zaker的后台数据统计发现,24小时流量分布中,早上8时到9时是小高峰,晚上10时则达到峰值。“这意味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是早上和睡前,与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的节点并不一致,或许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媒体改变以更符合人们阅读需求。”而更多的数据分析,包括用户地域分析、偏好分析、用户行为获取,都将有可能在未来指导媒体做内容的思路,并为个性化的阅读做准备。

  与传播革命同时发生的是媒体内容生产的变革。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被称为PGC(专业生产内容),记者是新闻信息的主要发布者,然而报纸杂志发布成本较高,与读者只有零星的互动,令这种方式渐渐被淘汰。新媒体的生产方式主要是UGC(用户生产内容)和CGC(算法生产内容)。前者的代表媒体是译言网、虎扑、知乎、果壳、豆瓣,当然也包括微博,都是由用户发布信息内容,而后者的代表包括雪球、推播、Zaker,借助算法理解用户的偏好和需求,将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到读者面前。

  内容力与传播力仍是王道

  在魏武挥看来,从专业生产到用户生产到算法生产,这并不是三种截然不同的类型,而是一种前后贯穿的发展路径。“新浪微博之所以做得起来,是因为有新浪门户网站的资源,唯有经历过专业生产内容,才能积累起一定流量的用户,再在发展过程中由新的用户生产内容,最后与算法内容相互补充。”

  而左志坚则认为,从专业生产到用户生产,这固然是媒体生产内容的一大变局,其中却有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在。“信息免费了,获取信息的效率提高了,路径变化了,作者认同方式改变了,人们就开始对UGC有了误区,认为人人都能当作家,认为社交网络人人平等,甚至认为大V就是自己在写内容。实际上,信息传播者的内容能力和传播能力仍然是首要,一旦涉及商业利益背后必然有专业团队的参与,无论是蛮子文摘还是南派三叔。社交网络搜索引擎都有自己的推荐机制和排名规则,远没有想象中平等。”

  因此,在这位已经做了十余年纸媒又转投网络的媒体人看来,媒体生产方式再怎么变化,也脱离不开对好内容的需求和普适的传播规律。“专业作者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变化?第一,他们应该是某个细分领域内的意见领袖,第二,必须有赖于专门的出版经纪团队以及能识货并有传播能力的平台。专业作者仍然具有强大的商业价值。”章建森的观点与他不谋而合,他所总结未来记者的职业技能必须包括:细分行业的知识,具备研究能力,善用工具,并且拥有一个自媒体。而中国第一个只在移动设备存在的媒体应用iWeekly的产品总监王力昂也认为,新媒体不只是新的技术和平台,更重要的是好的内容与好的阅读体验。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