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们更多是“整理者”而非“原创者”
“没有社交基因的移动阅读注定失败。”这是魏武挥浸淫新媒体多年的心得体会。
Zaker在社会化探索(SNS)领域摸索已久,希望借助同一维度朋友圈子的相互推荐维系阅读。左志坚说,社交阅读是最高境界,目的在于解决用户需求,“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选择你值得读的东西,如同在淘宝上选择什么是你值得买的东西。”在微博、微信和人人这些SNS平台上,巨大的文章阅读量已经证明了社交对于阅读选择的重要性。
魏武挥分析说,“用户在微博、微信的任何内容生产都是期待反馈的,如果连发十条微博,没有评论转发和增加粉丝,用户很快就会失去动力。”同样的道理,当用户看完一篇文章收藏进收藏夹却无法分享,这款移动阅读软件也注定将没落。
在魏武挥活跃的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一些公开的收藏夹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由用户骆启明创立的“一字答”专门收录一针见血而有趣的一字回答,关注人数达到972人。一些原本并不起眼的问答在进入该收藏夹后,反而得到了更多关注。魏武挥将骆启明这样的角色称为“整理者”。
另一个重要的整理者角色则是微博上的转发者。尤其翻看那些耳熟能详的大V的微博,十之八九是转发他人微博。曾有人因为写原创微博的人越来越少而提出“微博已死”的口号。在魏武挥看来,这种说法显然不谙信息传播之道。
“频频转发的大V作为整理者,通过转发按钮公布自己关心的话题,暗示自己的专业、品位和立场,某种程度上他们和生产者是一样的,他们的分享也带有表演性质,是自我表达。尽管他们一个原创的字也没有生产,却将特定的话题汇聚在自己的微博之下,一个‘关注’便可以集中获取此类信息。”当想看房地产政策,可以关注任志强;想看公益,则关注姚晨。这便是整理者所处的角色。
少数生产者,多数整理者,海量消费者
整理者角色的出现,令原本20%生产者和80%消费者的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整理者改变了原本的传播路径。”魏武挥说,“原本沉默的信息被重新拎出来进行二次传播,如果没有这样的整理者,很难保持平台的活跃和丰富,因为真正生产原创信息的人是很少的。”由此,魏武挥总结道,“理想中的阅读客户端应该做到:少数生产者,多数整理者,海量消费者。”
关于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Zaker CEO李森和已经发现,信息的二次传播可以带来巨大的流量。“朋友圈、QQ空间和微博是目前二次传播的主要渠道,许多都是通过长文章截图的方式,因此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此前Zaker已经在客户端引入微信公众号,通过二次传播为自媒体带来用户、流量和品牌曝光。
而由韩寒监制的阅读应用“一个”可谓更专业的“整理者”。“一个”通过每天一张图片、一篇文字和一个问答的模式推介文章。执行主编小饭介绍,“一个”的目标是“网罗国内最优秀的写手、最优秀的插画家和摄影师,用最简洁的UI引领精致的阅读潮流”。左志坚评价说,读者选择“一个”是选择相信韩寒的品位,“一个”某种程度上也如同大V,扮演了文艺整理者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