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与童话

    《彼得·潘》的译者杨静远说,好童话应该比童话本身多点什么。多的这点东西可能正是抓住成年人心理的关键所在。《彼得·潘》具备了好童话应该具备的一切因素,荒诞的幻想、仙人故事、惊险的情节、鲜明的性格、讽刺和幽默以及人生感喟,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套开胃大餐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愿长大,也永不长大的小飞侠彼得·潘,在永无乡(NEVERLAND)无忧无虑地生活,每个孩子都能在那里找到无穷的快乐。然而,人不可避免地要长大,当永无乡的孩子长大后,作者和彼得·潘流露出同样的感伤,童话的最后一章,是画龙点睛之笔。彼得·潘又来邀请温迪去永无乡,长大的温迪充满了歉疚,似乎长大是一种罪过。灯光开启的一刹那,悲剧发生了,温迪成熟妇人的模样使彼得·潘大惊失色。这一刻,不知多少孩子为彼得·潘而哀伤。所有的玩伴都长大了,温迪也不例外。然而又有多少成年人又为温迪而伤感,彼得·潘可以找到一代一代的孩子为伴,而温迪却失去了想象的翅膀,永无乡真的变成了NEVERLAND。
    《彼得·潘》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数次被改编成电影,无数次被搬上戏剧舞台。这是部小书,却又是部大书,它使我想起了西蒙·波伏瓦的小说《人总是要死的》。成长和死亡是人生的两大困境,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成长和死亡都无可逆转。《人总是要死的》塑造了一个十六世纪的人物永生不死的福斯卡,他亲历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与不同时代的女人恋爱,但他却无法改变历史,更无法挽留心爱的人的生命。永生原来比死亡还要痛苦,波伏瓦让寻常人得到一丝安慰,多少有了点从容赴死的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小说是一出喜剧。而不愿长大又不得不长大的人们,却徒唤奈何,永无乡虽好,我们却回归无路,从这个意义上,《彼得·潘》是一出悲剧。
    无论如何,成人童话的出现,凸现了都市人对心灵关爱的重视和渴求 。在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或许惟有纯真的童趣才能慰藉疲惫的灵魂,装点每一个不愿长大的梦。
    (该文摘自《文景(Literary Landscape)·第6辑》)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