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千鹤子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一书里曾指出——
女性只要赋予“爱”以无上价值,她们付出的劳动就很容易被“家人的理解”、“丈夫的慰劳”等说辞所回报。女性是供给“爱”的专家,也是总在爱的关系中单方面付出的一方。
作为供给“爱”的专家,琪琪就这样以“爱”为名陪伴儿子一天天长大,丈夫则依旧忙碌于工作,不是在出差就是奔波在出差的路途中,每个月在家的时间依然有限。
03 “女人能做的,男人其实也可以做” 然而,在丈夫看来,自己对育儿的参与程度还不错,只要待在家里,还是能够有所贡献,并不是传说中的“父爱如山,一动不动”——他会陪着儿子在小区里玩滑梯,只是20分钟后儿子就会哭着找妈妈;他会在睡前给儿子读上两三本绘本,只是最终哄睡、陪睡的任务还是落在妈妈的身上;遇上儿子生病,他着急得手足无措,但起夜无数次,给儿子喂水、吃药、量体温、盖被子的还是妈妈……在琪琪眼里,孩子爸爸的所有育儿行为都更像是“搭把手”,“顺便帮个忙”,“工作累了,和娃玩一玩,调剂一下”,从付出的时长和程度来说,都很难称得上是在和她共同育儿。
而琪琪的丈夫却认为,遇到孩子的具体问题时,妻子比自己更有办法解决。在他的认知里,女性天然更擅长在生活上照顾孩子。关于琪琪的工作和职业发展,他认为不急于一时,“孩子还小,我老婆能把他带好,就已经很厉害了”。
显然,他将抚育幼小的孩子看作母亲头等重要的事情,暂时把职业发展放在一旁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是一种普遍的安排——“很多女的生了孩子都这样,家里靠男的努力多赚点钱吧”。问到琪琪未来何时能回归之前的职场轨道,他有信心,但并不能完全确定,只是模糊地说了一句“她应该可以的”。听到丈夫这番观点后,琪琪的感受是复杂的——
育儿这件事不存在谁比谁更擅长,做得多了,自然就会得多,除了喂奶以外,女人能做的,男人其实也都可以做。
孩子逐渐长大,琪琪的生活却再也回不到从前,她所面临的境遇像是一块难以化开的薄荷夹心硬糖,顽固地待在嘴里,直到包裹在外的甜味一层层融化,一股透彻的清凉直冲鼻腔,让她清醒。母职已然深度绑架了部分的自我,将她牢牢束缚在重复的生活里:打扫卫生,准备一日三餐以及宝宝的辅食,推宝宝去家附近的公园,等待丈夫回家……她认真思考养育儿女的意义——
作为一个妈妈,我的价值是牺牲自己,去陪伴小孩吗?我也想要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啊!
琪琪和家人商量后,下定决心将2岁的儿子送去家附近的托育园,周一到周五,早上9点送去,傍晚5点接回家。告别全职母亲的生活,琪琪又回到了怀孕之前的公司工作,看到曾经同级别的同龄男同事已经升职为她所在部门的领导,她心情复杂——回归职场让她终于可以喘口气,新的人生阶段刚刚开始迈步,她尚不清楚是否向前进了一步,但能确定自己没有怯懦。
“父亲”有办法不缺席吗? 我们普遍认为,母性是天生的,女性在怀孕期间已经与孩子建立了紧密的连接;而一个男人要成为真正的父亲,需要通过后天的丰富体验才能慢慢习得。从社会意义上说,一个男人拥有父亲的身份后,他和另一个生命便从此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传统的父权文化中,男性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打拼和赚钱,鲜少扮演照料者的角色,因此父亲的主要职责是物质的供养者,是家庭经济的支柱。随着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越来越高,对家庭的经济贡献越来越多,父亲的角色开始变得多维而复杂,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模式开始出现松动。一些女性在不断地协商和努力后,与丈夫采用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减轻母职的负担,传统的父职内容因此出现主动或是被动的调整。
事实上,一些男性所扮演的父亲角色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也可能兼具多个特点。我们只是希望借由这些分类,看到城市中当妻子在工作——家庭之间努力维持平衡时,男性会经历怎样的心理转变,是否会更主动、积极地为育儿和家庭做出贡献。和传统父职相比,这一代的父亲们有哪些不同?在竞争又“内卷”的工作文化之下,他们会面临怎样的妥协?追问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用另一个视角来看待家庭中的性别分工。为了实现两性在职场上真正的平等,我们不可忽略男性在育儿中扮演的角色。
01 “遇到养育问题,第一反应是逃离混乱的现场” “我觉得我老婆比我更擅长做这些事情。”被问到和妻子如何在育儿中分工时,不少男性抱持着这样的观点。尤其是孩子3岁以前,生活上需要大量事无巨细的照顾,父亲感到难以插手,只是像一件家具般沉默地杵在家里,常常呈现出“妈妈带娃,爸爸旁观”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