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

  第一次做妈妈,她做好万足的准备,除了必需品之外,还特地买了全套家庭育儿书,一边阅读一边划重点,再贴上不同颜色的标签。潜意识里,她希望自己是一个全能的知识型妈妈,对小宝宝的所有状况都能了如指掌。她期待自己可以变成一个有求必应的“哺乳动物”,像电视里那样,一手抱孩子一手敲电脑,而丈夫也能摇身一变成为超级奶爸,帮着有条不紊地照料婴儿。

  现实很快告诉她,育儿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工程,而且很多时候,意想不到的限制和变数更是让她无能为力。由于分娩时过于用力,她腰部下方和尾椎附近剧烈疼痛,儿子出生后,这种疼痛感不分白天黑夜地折磨着她,刚生产完的半个月她几乎不能坐在椅子上,坐下不超过两分钟,就疼到马上从椅子上弹起来。

  她第一次知道何为字面意思的“如坐针毡”,全天大部分时候都只能侧躺在床上,翻身也需要小心翼翼。幸好,有月嫂帮忙把孩子抱来喂奶,她一边学着熟悉这份全新的工作,一边努力克服生理上的疼痛,让自己尽快调整好状态,全力以赴地“上岗”。

  直到大约三周之后,腰部和尾椎的钻心疼痛感才慢慢缓解。她终于能够安稳地坐在椅子上,靠着椅背,从容地把她的小人儿抱在怀里,低下头看着那饱满的、还没有褪去黄疸的小脸蛋:细细长长的睫毛,用力吮吸着的小嘴,喝饱后轻轻呼吸的样子……那一刻,身边的一切,连带着她自己,都仿佛散发出一层隽永、宁静的光晕。

  与此同时,琪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里不再有黑白灰色的套装、尖头高跟鞋、精致妆容,忙碌穿梭其间的林立的写字楼和拥挤的地铁;取而代之的是,婴儿身上的奶香味,接受和适应各种难以言喻的生理变化——松弛的肚皮,一条又一条深深浅浅、难以褪去的妊娠纹,持续隐隐作痛的尾椎骨,打喷嚏稍用力时的漏尿……从来没有人告诉她,分娩之后的身体会经历如此损耗,剧烈的程度简直堪比一栋建筑被推倒重建。或许正是这种被打碎重来的体验,让她更能感受到婴儿和自己之间的深度连接——她是他的全部。

02
“做母亲的成就感,不等于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感”

  孩子出生以后,她好像和外界失去了一些连接,孩子永远是阻拦她出门的必要且首要的理由。起初,同事、朋友们纷纷来探望她,和她分享生命中的喜悦。很快,大家又都回到各自忙碌的工作和生活里去,似乎只有她,看起来是将人生向前推进了很大一步,可又仿佛被一股神秘力量拖到一个墙角里,杵在边缘地带,动弹不得。母亲的身份让她心甘情愿地付出时间和精力,和过往生活的落差却也犹如干涸的枯水期,露出难堪的河床——

  生完小孩四五个月的时候,我其实一度挺失落的,心态有点失衡。

  有一次我老公从外地出差回来,然后他父母也来家里看小孩,我老公就一直在他父母面前说,最近工作上做了什么很厉害的事情,一副很有成就感、让他父母很骄傲的样子。当时我觉得突然之间和他好像相隔很远,他在一直往前走,我自己就好像离开了主流的生活,到了一个边缘的地方,每天就是对着小孩,喂奶,换尿布,然后一个月、两个月地算着小孩长大……

  她把孩子照顾得很好,每次抱出门的时候,都会得到类似这样的夸奖:宝宝白白胖胖,养得真好。身边有朋友怀孕生产,都会向她咨询经验。然而,做母亲的成就感不足以替代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感,或者说,这两者本就需要两套系统来支持,它们的理想状态是可以并肩同行,并非一定要做出取舍。另一件让琪琪内心焦灼的事情是,孩子的出现将她和丈夫推入截然不同的境遇中,她曾经觉得和丈夫如同朋友般相处,总是并肩同行,也有聊不完的话,现在却是“眼看着你的朋友一直往前走,自己却只能待在原地”。回忆起那段时间,是他们在心理上最为遥远的阶段,总是没办法达成双向的沟通——

  有孩子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内心有点分裂。每天一边觉得小孩怎么那么可爱,会爬了,会站了,会叫妈妈了,哎呀,我真是何德何能,真是太幸运了;一边又会觉得失落,担心自己和社会失联了,焦虑自己再出去工作时,跟不上大家的节奏了。那时候我老公倒是经常鼓励我,夸我把孩子照顾得很好之类,但没有什么帮助。

  反而他越是赞美,我心里越是生气,倒像是帮他推卸掉了很多(带孩子)的工作。那段时间,我们很少交流除了孩子以外的事情,我找他聊聊天,说说心里的想法,但也聊不出什么名堂来,总感觉是鸡同鸭讲。他觉得孩子那么可爱,把他带好就行,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苦恼。

  自从全职照顾儿子之后,琪琪的活动半径不再超过家附近的超市、游乐场、亲子餐厅等所有和孩子有关的场所。已经很久没有人唤起她的本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别人一叫“欣欣妈妈”,她就会条件反射地微笑、打招呼,聊天话题通常都围绕着孩子的饮食起居、早教开发……她从过去的身份中脱嵌出来,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角色中,努力让自己的一切看起来都符合母亲这个身份应该具备的特质和条件。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