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那我们来谈一谈北欧国家关于爱的看法。北欧国家是怎么理解爱的呢?这同美国人的婚姻观和生育观又有什么差异?
A:我开始观察美国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我发现这与我习惯的芬兰人的相处模式截然不同。在北欧国家,人们非常强调个体的独立与幸福:孩子要独立于父母,夫妻之间也要相互独立。但是在美国,孩子更多地依赖父母,夫妻之间也相互依赖。我觉得这很奇怪。美国不是最主张自由的国家吗?每个人都要靠自己的力量走出自己的路。但是在美国,孩子的命运其实离不开父母的财富、能力和成就——以及父母在教育和职业上为孩子创造机会的能力。
因此,“北欧人对爱的理解”其实就是:真爱只可能发生在独立且平等的个体之间。这其实更像是种美国式思维。但在美国家庭里,个体更像是经济单位,美国人一般都希望父母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然后孩子支付父母的养老护理费。
在北欧国家,政府为公民提供基本服务,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各自独立,处于独立的位置上与他人相处。但在美国,这种“人们无需依赖彼此”的理念,听起来可能不太理想。这似乎很冷漠。但如果你生活在北欧国家,你就会知道,北欧人其实也像其他国家的人一样深爱自己的家庭,家人之间也互帮互助,彼此保持联系。但北欧人的人际关系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之上:真的要想真实地表达自己,就必须独立于他人。这种理念让北欧人的人际关系更多地建立在爱而不是日常琐碎之上。
Q:您引述了参议员马可·鲁比奥在2014年发表的演讲,他所说的关于消除贫困和实现美国梦的话同北欧的政客们一样——除了他说消除儿童贫困的关键在婚姻这一点。对与您处境相似的人来说,逻辑似乎恰恰相反。政客们思维简单,认为孩子只要有父母就可以减轻贫困问题,而不是全面补贴托儿所以及为父母提供带薪产假。
A:很明显,最理想的情况是孩子们都有父母的陪伴。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所以,催促公民结婚,这种观念已经在当下不仅过时,还不切实际。把公民推向结婚,并不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如果人们想要结婚,他们就会去结婚,但他们不能被人强迫去结婚。如果一个人自己的状态都不好,被强迫结婚并不能改变他糟糕的生活现状。
观察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其实更有意义。没有婚姻也能过得不错,比如处于单身状态,或者人已经离婚。如今,婚姻并不是家庭的唯一标志。美国政府其实在很多方面都在干涉个人隐私,这在北欧人来看很有意思。政客们会给女性提建议,告诉她们什么对女性身体有益,什么对女性身体有害,或者她们应该嫁给谁,而其他许多富裕国家并没有这样的事。
比如,最近的研究就表明,关于已婚夫妇可以合并进行纳税申报,这个经济政策就不太好。这一政策不仅不能奖励到双职工家庭,其实还会鼓励那些家里只有一个人赚钱的家庭。在北欧国家,如果政客们聚焦婚姻问题,会被视为对公民的一种干涉。世界在变化,社会和政府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是让公民落后于时代。
美国在很多方面确实都很现代化,但是美国的一些社会政策却完全跟不上当前的社会结构和发展趋势。这会导致什么后果?研究表明,无论父母是否结婚,相比美国孩子,北欧孩子的成长有更多的父母参与,父母很少在家庭中缺位。
Q:芬兰的教育体系很有名,奉行平等主义,效果也令人赞叹。您说:“高质量的全民公共教育会为每位公民赋权,无论何种出生条件、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公民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每个人都会从中受益。”芬兰教育改革的权威专家帕思·萨尔伯格(Pasi Sahlberg)表示,早在20世纪70年代,芬兰教育改革的目标就已经不再是追求卓越,而是追求平等。
A:美国的公共教育曾领先世界,其所秉持的理念是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得到高质量的教育,以此来回馈社会。但是还有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在教育中实现卓越的关键是竞争。竞争在很多领域都会奏效,比如教育、医疗卫生、老年护理等基本需求行业,此外,人们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比较不同的学校,包括日托、学前教育、小学和大学,每个阶段的教育都要在不同学校之间作比较。这既花费金钱又耗费时间,还意味着如果父母没本事的话,孩子就会被甩在后面。
有些人认为:“北欧国家很富裕,所以他们可以做这一切,但这在美国行不通。”但芬兰进行教育体系改革的时候也很缺钱,所以当时改革的主要目标,不过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芬兰教育体系那时候就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好的学校和师资,这种机会特别重要。
政府专注于最大程度地利用好社会经济中的有限资源。21世纪初的国际调查显示,芬兰的学生比大多数其他国家的同龄人都要优秀。芬兰人自己其实很惊讶,因为芬兰的教育重点不在培养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初衷只不过是想要所有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