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好书·月榜丨《北欧向左,美国向右?》:躺平还是996?当“佛系”维京人来到“内卷”美国

  芬兰记者阿努·帕塔宁2008年搬到美国,她本来是充满自信的人,有成功的事业和充实的社交生活,可是来美国后不久就变得谨小慎微,充满自我怀疑。她发现,这里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从购买一部手机到为教育和儿童保育进行税务申报——和自己的北欧老家相比都更复杂和充满压力。

  起初,她把自己严重的焦虑归因于自己难以适应自由的新环境。但是随着越来越了解更多的美国人,她发现他们也和她一样倍感压力。她在比较美国与芬兰等北欧国家巨大差异后写就《北欧向左,美国向右?》一书。

  本书入选2024年度“世纪好书”3月榜。

  原载于2016年7月19日《华盛顿独立书评》

  Q=莎娜·威尔逊,A=阿努·帕塔宁

  翻译:黄梦滢


  《北欧向左,美国向右?》的作者阿努·帕塔宁在芬兰赫尔辛基的郊外长大,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做记者,直到她遇见了一位来自美国的作家。坠入爱河后,她定居到美国。尽管纽约的新生活令人兴奋,但她还是感到焦虑,因为她要面对美国复杂的保险、税收和医疗体系。

  她这才意识到,自己以前在芬兰有多么幸运。芬兰非常重视为全体公民提供平等又没有门槛的社保结构。所以,在书里,用她的话来说,她“披露了常见的关于北欧社会神话的真相”,展示了北欧在21世纪多方面的成功,希望能帮助美国重建美国梦。

  该书最早获得了前美国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希(Robert Reich)的好评,他表示帕塔宁深刻的分析能够引导美国去拥抱北欧那种价值观,赋予公民更多的自由。《出版人周刊》称,她的作品就是“一场富有激情和智慧的讨论”。

  我和作者坐下来一起讨论了美国在婚姻制度、医疗保障、税收结构及雇主福利等方面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差异,还得出一个观点:美国确实领先世界,但社会保障方面可能并没有那么现代化。

  Q:您提到的一项调查说,接受调查的女性中有将近90%的人在财务上感到不安,而46%(包括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人担心自己会落得无家可归。实际上,在美国,即便个人的年收入还不错,人们还是会因为房贷、保险、托儿费、通勤成本等基本需求感到很有压力。这很让人震惊吧!

  A:我第一次来美国时,想象过这个国家的运作方式。从芬兰这样的小地方过来,我们总会想当然地认为美国人很有钱,往上的阶级流动性很强,又很自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可事实却并非如此。我知道美国办事肯定要比芬兰复杂点,但我不知道竟会这么复杂。以前在芬兰,我一直有不错的工作,从不担心钱不够用,过着稳定、舒适又有意思的生活。

  但我一到美国,就开始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我要担心医疗、税收以及保险。当我看到那个调查结果,脑子里想的是:“没事,又不只是我一个人这样。”我身边的美国人,不只是布鲁克林那些,还包括我在美国遇到的其他那些人,都特别担心自己的生计问题。

  在芬兰,我们压根儿就不用耗费那么多心力去想医疗保障,也不用到处去对比小孩的日托中心和小学,我们心安理得地认为,我们这些基本的需求都会得到满足,而且我们还很有安全感。

  Q:有些人说欧洲国家就是社会主义式的“保姆国家”,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符合芬兰的实际情况。如果真要这么说的话,不过就是芬兰人可能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理解更深罢了,芬兰在地理上与俄罗斯接壤,在历史上20世纪也和苏联打了两次战争。多数美国公民不假思索地把不同社会结构的国家笼统地归为一类,您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A: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认为,有部分原因是,美国人还停留在过去,用旧有的观念来看待北欧国家,并没有对北欧国家当下的状况做出思考。自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以来,北欧国家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与其他国家相比,北欧国家较为封闭,税收也更高;如今,北欧国家大多都已成了欧盟的成员国,迅速向更现代、更进步的社会结构转型,致力于保障本国居民的教育、医疗和经济,让北欧公民更好地生活在21世纪。但美国人记忆中的北欧国家还停留在过去,美国人对北欧国家的看法还没有与时俱进。

  欧洲人和北欧人的做法就很明智,他们支持自由市场。但不知何故,在美国,谈及政府,人们的观念都还停留在过去,充满着各种负面情绪。“大政府”这个词在美国就像是句脏话,但其实在某些领域,政府还是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来做些好事,比如社保和医疗。

  当谈话陷入僵化时,没人能从中受益。另外,我认为有时人们都忘记了,政府的宗旨是保障人民获得自由,而不是剥夺人民的自由。在过去,政府确实有过用权力压制而不是服务人民的情况,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人们认为政府只会助纣为虐,有这样的反应和态度其实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但如果固执地认为政府不能或不应起到帮助作用,这也是种自我毁灭式的僵化性的思维。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