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象棋宗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胡荣华先生称雄棋坛半个世纪,为象棋艺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书店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胡荣华口述历史》记录他推动象棋竞技、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兼及其家庭身世、亲人师友、成长道路、弈艺著述,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和全国的象棋竞技活动的一系列重要事件的亲历亲见亲闻。下文选摘自该书“我成了最年轻的全国冠军”一节。
 《胡荣华口述历史》 胡荣华 口述 丁旭光 撰稿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60年10月27日,全国象棋个人赛开始了。前三轮,我是气势如虹。第一轮,我战胜了有“东北虎”之称的孟立国。孟立国的攻击力很强,素有“杀象能手”之称。我以后走屏风马布阵,中局时,“杀象能手”孟立国果然杀了我一个象。但象是杀了,却让我因此抓住机会,拼兑了主力之后反先。后走的我以优势进入残局,完成了开门红。
第二轮,我遇上了1958年的全国冠军李义庭。李义庭功力深厚,棋风扎实。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我以双马炮双仕战和了对方的双马炮士象全。
10月29日的第三轮,我与象坛最负盛名也是最难对付的对手、被称为“第一国手”的三届全国冠军杨官璘过招。赛前,我几乎没有做什么准备,我知道自己和杨官璘相比,无论在开局、中局还是残局上,仍有不小的差距。我也知道,和杨官璘这样的高手过招,不是靠赛前做个准备就能对付的。不要说我这位初出茅庐者,那些个身经百战、久经沙场的国手,也奈何不了杨官璘。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开杨官璘最拿手的巡河炮。想到这里,我上床看起了小说。
……
比赛即将开始。赛前的我做了几次伸展运动。入座后,我闭目静思象棋古谱《橘中秘》里的棋谚:胆大如虎,心细如发,波平如镜。我抽到了后手行棋,但我丝毫没有怯阵。我抬头看了看纹枰对坐的杨官璘,很快就进入状态。此刻的我,已经是人棋合一。当一名棋手达到人棋合一时,对手是谁已经不是重点。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想办法赢——我要赢!
杨官璘以当头炮进七路兵开局,我用“左炮封车”阵式应战。20世纪的上海市名手陈昌荣先走擅长横车盘头马,后走则惯用“左炮封车”布局,常与沪上诸强手角逐抗衡。1955年11月17日,在上海美华茶楼与我的老师何顺安做公开表演赛时,陈昌荣后走也是走了“左炮封车”。这一次,在与杨官璘的实战中,我对陈昌荣的“左炮封车”做了改进。弈至第8回合,炉火纯青的杨官璘连走怪辣之着:马跃河口暗伏马踩中卒、强渡七兵又能捉炮。这是一石二鸟的凶着。一时间,枰上局势突变,狼烟四起。面对杨官璘的凶着,我抱头沉思。二十多分钟后,我决定化实为虚“弃炮争先”,毅然决然地采取了“一炮换三兵”的大胆战术。以一炮为代价换取对方三个兵后,我控制了全局。
媒体后来这样评价:胡荣华的这一着弃炮进车抢攻,显示出少年棋手胡荣华的锋芒,也体现了胡荣华敢于向老一辈棋手挑战的过人胆识。弃炮后的我,转换到化虚为实:全盘子力活跃。贪吃一炮的杨官璘,处处挨打被动,半壁河山被牵。而我的黑棋却是安然无事。经过78个回合的鏖战,我妙用车卒,直捣黄龙,拿下了关键的2分,为夺取冠军奠定了基础。
输棋后的杨官璘,风度依然。这一战的结果,让我和杨官璘两人分先对局的成绩改写为平分秋色的2比2。在这一盘棋里,我的布局相当成功:中局弃子,判断准确,算度深远;在弃子取势后,攻守有度,战术灵活;进入残局时,在只占有微弱优势的情况下,始终掌握主动。从艺术角度去看,这应该是一篇杰作。
……
媒体因为我胜了杨官璘,一时炸开,溢美之词不绝于耳。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在我胜了杨官璘的第二天,我就轻而易举地输掉了第4盘。
第4盘对王嘉良是我先走。现在回想起来,因为在前面两轮对两位全国冠军是一平一胜,年轻气盛的我,当时还是太得意了。和王嘉良对局时,见对方下得很快,我也下得很快。因为对手几乎是步步陷阱,我跟着他的节奏行棋后,中了圈套。
这一盘棋双方以中炮过河车高左炮对左马盘河布下阵式,至第13回合,王嘉良以弃掉一马的代价,换得对我右翼展开攻势的局面。而我却仰仗右翼有车、马坚守,还有左翼双炮一马遥控要道,自以为布下了坚实的防线。想不到王嘉良出人意料地将车送入红方虎口!此招一出,红方防线顿时被撕开。随后,王嘉良如有神助,攻势如行云流水,不到20步,就干净利落地取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