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五四薪火赓续 :与《新青年》一脉相承的《青年界》影印出版

  四、金钱失意下恋爱的悲剧

  青年时代的爱情总是充满了美好和浪漫的气息,然而在现代经济和消费主义主导的社会中,婚恋是与金钱息息相关的,离开了物质基础的爱情最终不过是一场虚假的美梦,其结局只能以失败告终。

  《青年界》第3卷第5号刊载了何家槐的小说《送行》,主人公表哥爱恋着表妹,不远千里来表妹学校找她,但表妹一直以学业繁忙为由推脱表哥的约见。表哥想抓住表妹暑期回家的机会给表妹送行以增加与意中人相处的机会,可是,在车站当表妹提出来让表哥帮忙买一张票时,表哥却拿不出给表妹买票的钱,甚至当自己也想买一张票陪伴表妹回去,还要开口向表妹借钱。主人公对于金钱、贫穷是极其敏感的,这种敏感与自卑,让他一路感受着表妹的冷漠和拒绝,也逐渐绝望于这场恋爱的追寻。将表妹送到后,他还需要鼓足勇气再次开口,向表妹借回去的路费。两次借钱的经历摧毁了一个敏感青年的自信力,小说结尾处“他苦笑着说:‘I have no where to go……是的,no where……’,他头也不回的走了,在迷蒙中,淋着雨,提着那只破烂的箱子,他茫然的只是向前走,向前走。”

  五、面临在都市找不到归属,又回不去故乡的“异乡人”境地

  五四前后,背井离乡的知识青年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然而时局的转变之快出乎意料,他们既不能在都市中获得物质生活保障,也无法融入其中在精神上找到归属感,成为当时青年普遍的现实。他们便将希望寄托于故乡,但新式教育和都市经历与传统乡村价值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隔阂。面对回不去的故乡,青年们更多的是对故乡失落的眷恋。

  《青年界》第5卷第3号刊登了鲁彦的抒情散文《寂寞》,该文将故乡化身为“她”的抒情性散文,“但是那矗立的松树和松软的黄土,那斜坡的小径和砂砾,和那坟墓上的小草,以及那流水、木桥、浮萍,都和我太熟识了,我几乎能够数出它们的每一根纤维。它们和我是那样的亲切,时刻印在我的脑子里”,这是作者在离开故土后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思念。

  《青年界》第5卷第5号发表成绍宗的《故乡》,文中写到:“不知怎么的,总忘记不了故乡。虽然在这十里洋场的上海住了无数岁月,像是已经成了一个都会人,自己总时时感觉自己是流落在异地。风雨声听来是异样的,星月光看来是异样的。”

《青年界》探讨青年的出路,提供现实的参考

  《青年界》直书青年群体的生活艰辛和精神苦闷,帮助读者接纳自我,走出困境。策划了一系列关注青年学习和生活成长的特辑,如“青年作文指导特辑”“暑期生活特辑”“中学生毕业后就职实况”“我在青年时代所爱读的书”“学校生活之一叶”等,同时也积极探讨青年的出路问题,从务实的角度出发,给青年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比如学业问题,该刊针对1930年代教育制度的弊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杨东莼、杨人楩兄弟二人分析现代教育的本质,激烈地批判了现代教育。此外,专门邀请撰稿人做外国学生与留学生的情况介绍,力图给青年一个真实有价值的参考,如余楠秋的《美国大学生与中国大学生》、谢六逸的《日本的学生新闻》、崔万秋的《留日学生生活之一斑》等。

  又如青年普遍关心的就业问题,在“我的职业生活特辑”中,有近百位撰稿人对自己求职经历进行详细地讲述,既让读者面对求职和谋生的艰难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又给青年踏入社会工作提供现实的参考。比如陈友琴在谈到他第一份职位,就是因为他在校期间,多处投稿,得到了编辑先生的肯定,后来给他介绍了一份教职工作;黎锦明谈及找工作的体会:“找职业很难,尤其是我们由文科出身的,差不多是社会既不需要我,我也不需要社会,结果是除开编书作文外,大约没有什么事可做。”在感慨了“学文”难的同时,他给青年提出了非常实在的建议:“一个青年,从大学出来,如果希望不至于长期失业的话,最好在学校时就应有学术团体的组织,和与内地的文化机关有联络与信任,再不然,自己多交友,多活动,多演讲,发表文字……”

  对于青年普遍问题的关注,引起了当时广大知识青年的共鸣,《青年界》因此也备受青年读者的欢迎,它不仅是1930年代新文学刊物中的佼佼者,也是当时最成功的青年期刊,其销量最高时达到每期近三万册之多。

  青年时代总是让人产生憧憬和希望,但步入社会的青年又必然要面对现实,各种困顿和挫折也许会不期而至。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知识青年和一百年前的先辈们面临的境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了解五四新一代青年们的人生,也许能让当今“脱不下长衫”的青年获得些许慰藉,奋楫笃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