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五四薪火赓续 :与《新青年》一脉相承的《青年界》影印出版

  《青年界》杂志由北新书局创办,因其鲜明的五四文化色彩和对青年问题的关注,在当时的青年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成为20世纪30年代极具影响力的刊物。该刊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北新书局出版史、五四新文化启蒙、青年社会思潮等方面,乃至当今青年发展问题的研究都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该刊尚未得到学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近期,上海书店出版社依据上海图书馆馆藏原刊底本,将《青年界》完整影印出版,并编制总目录和索引,以便读者翻检使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先生作序推荐。下文介绍了该刊与五四新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反映出的20世纪30年代普遍的青年问题。


《青年界》(全24册)
(民国期刊集成)
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1931年3月,北新书局在上海刊发了一份面向青年读者的综合性期刊《青年界》,为月刊,每卷出版5号。1937年6月刊至第12卷第1号因抗战全面爆发而被迫休刊。1946年1月复刊,出版新1卷第1号,1949年1月出至新6卷第5号终刊,共出版86号(期)。该刊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落下帷幕后,在1930年代继续传承《新青年》启蒙文化的青年杂志,也是北新书局所办刊物中时间最长久、规模最大的新文学期刊。

《青年界》与五四新文化

  北新书局与《青年界》的主办人、编辑者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近代出版史上,北新书局是以出版新文学书籍和期刊而闻名的,1924年在北京成立,店址初设于翠花胡同李小峰的住所,主要经售新潮社的出版物。书局名称“北新”,即有北京大学新潮社的含义。北新书局在出版特色、著作人群体、同人圈子、书籍出版、刊物发行等方面都明显带有五四的传统和遗风,编辑出版了鲁迅、周作人、冰心、郁达夫等文学名家的大量作品,其陆续出版的《语丝》《北新》《奔流》《现代文学》等杂志均带有鲜明的五四文化色彩。

  北新书局创办人李小峰(1887—1971),早年在北京大学预科求学时,就与孙伏园等人加入了新潮社并成为该社团的重要成员,受到《新青年》《新潮》办刊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产生创办新文学书店和出版机构的想法。他注重情谊的品质和推动新文学发展的初衷得到了鲁迅的赞赏,在鲁迅的培植和关怀下北新书局逐步发展起来,鲁迅对北新书局非常地信任,他不但把自己的大部分著译书籍交其出版,还介绍其他作者到北新出书,并时常到书店询问李小峰经营方面的工作;《青年界》的总编辑赵景深(1902—1985),是在五四新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文学青年,在1930年代进入北新书局之前,就以创作、翻译和理论批评在文坛显露头角,创作有小说集《栀子花球》、诗集《荷花》,翻译作品有《悒郁》《罗亭》《柳下》《芦管》等,他还是将安徒生童话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青年界》的编辑先后还有李小峰、石民、袁嘉华、姜亮夫、杨晋豪、厉厂樵,但赵景深主持该刊编务的时间是最长的,也是北新书局通过期刊运营传播新文化启蒙思想的具体执行者。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当局对报刊检查的罗网日趋严密,1930年12月由赵景深编辑的《现代文学》因连载谢六逸翻译日本作家片冈铁兵的左翼文艺论著《新兴小说理论》而被国民党当局查禁。李小峰、赵景深遂将该刊与《北新》半月刊合并创办为《青年界》,《青年界》从刊名到办刊宗旨都与五四时期的旗帜刊物《新青年》颇为相近,在创刊号卷末的编辑者言写到:“只想给一般青年提供一些精神的食料而已。然而这句人云亦云的话也就够理想了。正如人们所需要的物质的食料一般,精神的食料也就有几多种。而‘杂 ’,本是杂志的特征。青年们所需要的食料固不限于一种也。”

  作为一份青年读物,《青年界》的内容整体偏重于文学,但也涉及美术、音乐、摄影、电影等艺术内容,此外还重视国际时事、自然科学、科技发明、英文辅导等方面,以启迪青年思想、提高其文化素养为办刊出发点;作为一份新文学期刊,《青年界》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文学批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小品、随笔、童话、文学翻译等。

  凭借北新书局与五四启蒙的渊源和人脉,该刊聚集起一个庞大的撰稿人群体。主要撰稿人包括鲁迅、郁达夫、周作人、章衣萍、苏雪林、废名、田汉、老舍、朱湘、黎锦明、许钦文、穆时英、杨骚、艾芜、蹇先艾、魏金枝、谢冰莹、白薇、李辉英、黑婴、张天翼、草明、嵇联晋、钱歌川、陈清晨等。据学者统计仅1931年至1937年间,《青年界》撰稿人就有478人,其中既有鲁迅、郁达夫、周作人等五四时期的文坛名家,也包括嵇联晋、钱歌川、姜亮夫等众多知名学者,还有在校大学生、青年军人和职业编辑。《青年界》借助这些撰稿人的社会文化声望与新锐的思想,打造了一份兼具权威性与活力的刊物。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