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不光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英国人托尼·布里森(Tony Blishen)在翻译《长物志》过程中,不局限于语言的转化,而是巧妙地在中文和英文之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且运用大量的博物馆馆藏、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等替代文字注释,生动鲜活地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意境和内涵。与其他“走出去”类扶持项目不同,“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更侧重译者的身份和文化背景,要求在外籍人士或长期居住在国外的人士中遴选译者。《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俄文版)译者为国沙(Георгий Барковский),俄罗斯人,现任俄罗斯国家文化联盟副主席、俄罗斯企业联合会驻华总代表、主席团副主席。翻译过《中华文明探微》《习近平调研指导过的贫困村脱贫纪实》等作品。
实施八年来,“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的初心不变,始终致力于以图书版权为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逐渐成为上海版权“走出去”的品牌工程。至今为止,共有37种优质沪版图书借助“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在世界范围内的翻译、出版、传播和推介。入选项目中既有《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英文版)、《中华文化之旅》(哈萨克文版)等优秀传统文化图书,又有《上海纪事:社会空间的视角》(英文版)、《上海:梦之地》(英文版)等反映上海发展进步的文化成果;既有回应国际重点热点研究问题的《东京审判亲历记》(英文版),也有向全球提供中国抗疫智慧的《战“疫”天使日记》(英文版)。入选项目涵盖传统文化、人文社科、文学艺术、科普少儿、科技医学等多个板快,多角度展现了沪版原作的精彩,全方位传播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近两年正逢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等一系列重要时间节点,上海版权界力推主题出版精品走出去,“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也成为唱响新时代,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之一。《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俄文版)、《山盟》(阿拉伯文版)等一批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主题出版物入选“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入选的类别和题材百花齐放,陈丹燕、秦文君等一批中国当代优秀作家及其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更是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注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市场的布局,《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普及版)、《丰子恺漫画古诗词》、《蒙古帝国视野下的元史与东西文化交流》等输出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4种图书入选,为“一带一路”共建筑牢文化根基。
“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在评审过程中,坚持三大原则:一是坚持守正,遵循公正、专业的原则,在全市范围组织申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初评、终评程序,将知名翻译家、资深出版人、版权法律专家等纳入评委队伍,最大程度保证评审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二是坚持优中选优,决不“阳光普照”,保证入选项目质量。从翻译质量、外文版在目标市场的发行价值、目标市场读者的接受程度、译者水平及外方出版社在目标市场的推广能力和影响力等指标进行综合评议。《中国概况》(阿拉伯文版)出版方阿拉伯科学出版社是阿语地区最著名的出版机构之一,线上线下业务涵盖整个阿语国家和地区,拥有最大的阿语图书网上书店,能够实现阿语国家和地区都能看到中国故事的愿望。三是突出导向性,坚持高质量、高品味和高格调,内容精美,叙述生动、可读,体现上海城市精神,传递中华文化精髓,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弄堂是上海特有的城市景观,四通八达的弄堂里流淌着红色基因。《红色弄堂》(法文版)通过介绍35条红色弄堂的前世今生、红色故事,将海外读者带进隐蔽的“红色堡垒”,让他们了解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的依存关系,明白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的历史原因,进而润物细无声地领会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巨大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