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服务“五个新城”之《走进松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动工的第一天起,工程师们就感受到任务的艰巨——一般工程的打桩工作只需做几次地质勘查(简称“地勘”)就好,但深坑不仅又大又深,而且废弃多年,各层岩石的风化程度都不相同,几次地勘根本无法全面地把握地况,如何确保 200多根桩的稳定性成为第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没办法,现场作业的工程师们只能“一桩一探”,每根桩打下之前都要进行细致的考察,光打桩就花了2年;由于酒店紧贴崖壁而建,主体结构会与坑壁围岩发生大面积碰撞,只有经过爆破清理后才能施工。然而坑深坡陡、地质复杂,里面的变量太多,“用什么炸,从哪里炸,炸多少”等问题也令爆破工程师伤透脑筋。为了加固生态崖壁,加一道保险,施工团队在爆破完成后又在坑口部位锚入99 根 35 米长的锚索,在酒店背部崖壁打入 6500 根平均 10 米深的锚杆,把酒店紧紧“拴”在崖壁上。

  此外,针对抗震、防洪、防火等问题,工程师们也在全面分析后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一般建筑的钢结构只设地面一个支点,深坑酒店则用“底部固接 + 顶部简支”的方式在建筑上下各设一个支点,使得主体更加稳固,抗震设防烈度达到7度;深坑酒店三面环河,本身也是个可蓄水的坑,为了避免河水漫灌的情况,工程师们分析了百年来的松江水文资料,以 1980年最高水位 3.73 米为参照,不仅设置了高达 4.2 米的防洪墙,还配备 6 台泄洪设备,水位一旦超过安全区间就会自动启动;为了防火,施工团队除在建筑内部安装了四座消防电梯外,还将室外崖壁原有的采石栈道加固成一个专用的消防疏散通道,客房阳台之间也都用玻璃相隔,一旦发生险情,客人们就能用消防锤砸碎玻璃,通过消防电梯与疏散通道撤离。在建造过程中,施工团队共拿下38项技术专利,解决了五项首创难题,将许多结构上的不可能变成可能,书写了属于他们的奋斗故事。

  克服重重阻力,深坑酒店的技术难题已解决大半,只等设计师为它赋予独特的灵魂。为了确保效果,世茂集团邀请迪拜帆船酒店、苏州金鸡湖酒店、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镇的主设计师马丁·约克曼(Martin Jochman),请他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初见深坑,马丁·约克曼就为之倾倒:“我第一次来到深坑,崎岖不平的崖壁、涓涓而泻的瀑布、寂静的水潭以及远处绵延的绿色山丘,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做一个真正在大自然中生长的酒店,而不是仿生建筑’,这是我的灵感来源。酒店要与崖壁、瀑布、水潭、山丘对话,同时也要与佘山呼应,在当地的特色和文化中生长。”为了充分展现深坑酒店的美丽,马丁运用“敏感设计”,调动情感思维与感官直觉,让山、崖壁、瀑布形成抽象的自然语境,赋予深坑酒店独一无二的魅力:酒店大堂的墙壁设计成互相叠加的岩壁矿石,既凸显了深坑酒店的“矿石”历史,也让整个大堂显得立体起来;水下 2 层客房的玻璃外是深坑底部的水池,客人可以在这里与水生物面对面,如同置身于海洋一般……这些设计呈现的点点滴滴,都是结合了深坑山丘、崖壁、瀑布、植被等自带的天然元素,真正做到让自然融入建筑之中。

  逐渐成形的深坑酒店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荣誉也纷至沓来:2011 年,深坑酒店在香港获得MIPIM亚洲“中国未来最佳建筑”金奖;2013 年在伦敦获评“最佳国际酒店建筑”,美国国家地理《伟大工程巡礼》纪录片称其为“世界十大建筑奇迹”;2014 年获得中国奢侈酒店与度假村设计高峰论坛“最佳酒店设计”;2021 年 9 月荣获第十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如今,深坑酒店已成为佘山度假旅游区的一张靓丽名片,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感受人类与自然共同造就的“桃花源”。

  纵观深坑酒店的建造过程,施工团队充分利用了深坑的自然环境,极富想象力地建造一座五星级酒店,整个酒店与深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设计团队以山为形,画水为瀑,取境造意,打造开放式的互动空间,营造自然诗意的归属感。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松江自然、人文、历史的集大成之作。更难得的是,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具体呈现,深坑酒店都做到了自然与人居的共生融合,成为都市环保的成功典范。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