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服务“五个新城”之《走进奉贤》




  为服务上海“五个新城”发展,本书着眼于奉贤区的行政建制、高新产业的发展以及市政、教育和文化建设,生动通俗地介绍了奉贤区特有的发展历程。透过本书,您不仅将了解到奉贤这片土地的过去,例如曾作为奉贤县治所在地的“浦南重镇”南桥、有着“水上长城”之称的奉贤古石塘、为共产主义牺牲的革命者沈志昂和李主一,也将认识到奉贤这座新城在21世纪的市政建设细节,例如城市客厅“上海之鱼”、集自然和人文于一体的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和中国化妆品产业的聚集地“东方美谷”。

  作者简介

  杨杨,上海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上海通志馆史志研发部副主任、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

  新书看点

  服务新城建设


  “新城建设”是上海积极谋划长远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布局,历史赋予奉贤的光荣使命和发展契机。《走进奉贤》充分体现了地方志系统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积极用好地方志资源,发挥存史、育人、资政职能的主动追求,为新城建设增添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生动鲜活的“四史”教育

  展示革命历史中的优秀奉贤人物,聚焦改革开放以来奉贤的城市公共建设成就,凸显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并进的全面发展战略,发挥奉贤新史的模范引领作用。

  突出乡土特色、展现人文风貌

  通过生动的史实、典型的案例、精美的图片,引领读者走进奉贤的历史古迹和特色地标。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奉贤的文化魅力。

  精彩书摘

古华园中的奉贤历史(节选)
  古时奉贤隶属松江府华亭县,今人取其意,建造了一座既仿明清江南园林又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园林——古华园。古华公园古色古香,清雅宜人,与嘉定古漪园、南汇古钟园和金山古松园共称为“沪郊四古园”。当地政府通过各种手法记录奉贤地区那些远古的故事和传说,让渐行渐远的文化留在这座仿古园林的深处。

  古华公园建于1984年,位于奉贤区南桥镇解放南路220号,当时占地72亩,由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集江南园林之精华设计而成,是奉贤历史上首座公园。1985年10月1日,古华公园正式对外开放。1997至1999年,古华公园向东扩建,新建秋水桥等石拱桥5座、亭子5座、曲廊2道、长廊和水榭各1处。2005年,按照星级公园标准改造公园西区。改造完成后,公园陆地面积7.89公顷,水域面积2.22 公顷,建筑总面积6700平方米。2005年3月,古华公园免费开放,年底被评为四星级公园。2008年初,又被评为五星级公园。

  古华公园这一路不停地发展,变得越来越好。这说明古华公园无论是建设上还是民众满意度上,这些年都在不断地提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公园里有什么不可错过的佳景。首先,你一定要领略“园中园”的魅力,这可是独此一家。奉贤从宋代开始就有建园之风,到明清时期,造园之风更为兴盛,有名可考的名园胜迹有20余处。1983年在规划建造公园时,设计者听取奉贤各界人士的意见,将已经消失在奉贤历史上的名园作为蓝本参照,择其部分精华,在古华园内仿建,沿袭园名,传其精髓。

  一是兴园。历史上的兴园在奉贤县邬桥乡叶家村,清乾隆年间由岁贡生顾绂所建,占地20余亩。园名中的“兴”字取自唐代楼颖的诗句“惬心乃成兴”。园中有秋水廊、读易草堂、小孤山、赠春亭、五老峰等20余处景点。五老峰的5块立石上镌有明代孙雪居题写的隶书。现公园内的兴园即照此仿建,虽然占地只有3亩,但兴园的部分景点却得以再现。

  二是秋水园。奉贤历史上的秋水园在今庄行镇境内,为清代张绣仪、张彬仪两兄弟所建,园名中的“秋水”二字取自《南华经》中的《秋水》篇。园内景点颇多,皆错落有致。时任知府龚嵘受邀造访后,写了一篇记称赞道:“观其布奇设景,一水一石一草一木,无不引人入胜。”现公园内的秋水园即据此而修建,其位于公园西湖的湖心岛上,四面环水,南北有南塘第一桥、接秀桥、香花桥等,园内建有伴月亭、超然堂、听流亭、涵碧轩四座亭子,亭子之间由回廊环联,幽静雅致。其中超然亭内匾额上的“超然堂”三字为著名古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墨宝,更为秋水园倍添情趣。

  当你畅游园内各景时,脚下的桥独成一景,一定会让你驻足。古华园有福寿桥、香花桥、余庆桥、环秀桥、聚秀桥、萃秀桥、接秀桥、启秀桥、小云台桥、继芳桥和南塘第一桥等22座石桥。这些桥均用花岗岩、青石或银灰石构筑而成,大小不一,造型各异:有拱形的,像彩虹飞架;有平卧的,如长笛横吹;还有三曲和多曲的。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桥无一不有来历,无一不有典故,你会在清光绪《重修奉贤县志》上看到它们的前世今生。虽难以领略它们昔时的真实风韵,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以下就来说说几个桥的故事。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