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松江》聚焦松江新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点带面地介绍“上海之根“松江的文化渊源,上海第一座”新城“的规划建设,松江新城围绕G60科创走廊的一系列新布局,在创建产城融合、文旅融合、宜业宜居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方面的积极探索。有历史的遗迹,更有现代城市新规划的辉煌,通俗、生动地揭示了松江新城的发展脉络,体现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内涵。
作者简介
杨婧,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上海通志馆展示活动部副主任,馆员。研究领域有上海地方史志文化、地方文献整理研究、方志学等。
乔志远,日本广岛大学文学硕士,上海通志馆期刊采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历史人文领域研究与普及工作。
新书看点
服务新城建设
“新城建设”是上海积极谋划长远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布局,历史赋予松江的光荣使命和发展契机。《走进松江》充分体现了地方志系统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积极用好地方志资源,发挥存史、育人、资政职能的主动追求,为新城建设增添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生动鲜活的“四史”教育
聚焦改革开放以来松江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公共建设成就,突显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并进的全面发展战略,发挥松江新史的模范、引领作用。
突出乡土特色、展现人文风貌
通过生动的史实,典型的案例,精美的图片,引领读者走进松江的历史古迹和风景名胜,让人身临其境,感受松江的文化魅力。
精彩书摘
采石坑里的“世界建筑奇迹” 在佘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深坑”以及依附深坑崖壁而建的奇妙建筑。在网上,这座建筑被称作世界上最“坑”的酒店,是游览佘山时不可错过的“打卡圣地”;而在工程师眼中,这座建筑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是无数同仁用智慧与汗水铸就而成的工艺品——它就是上海佘山世茂深坑酒店,全球首个建造在废石坑内的自然生态酒店。
从“卢山”到“深坑”
介绍深坑酒店,要先从深坑的由来讲起。深坑酒店位于上海佘山脚下的天马山深坑内,这个深坑的形成并非天然,而是一座山的消亡史,一段历史岁月的见证。据《嘉庆府志》记载,这里本是一座名为“卢山”的小山丘,山下还有一条蜿蜒的小河。1937 年 8 月,淞沪会战爆发,11月8日,日军攻占松江城,他们一边烧杀掠夺,一边在周围寻找合适的地方建碉堡。9 日,日军第 47 联队在途经佘山时,发现这里地势高、视野好,水路运输方便,决定在此构筑工事,便留下第3、第 8 中队警备佘山镇。接到命令的第 3 中队队长三明保真大分析地形后,决定利用小河在周围构筑防御工事,紧邻小河的卢山自然也被日军看重,准备在山头盖几个简易的碉堡。就在这时,完成“死守松江三日”任务,正按军令向北撤退的国民革命军第67军一部、62师一部、75 师一部也到了佘山。两军相见分外眼红,当天晚上,67军就向卢山山头的日军第 3 中队发起冲锋,准备将其尽数歼灭,人数占劣势的日军只能躲在简易工事里反击。在 67 军的猛烈攻势下,第3、第 8 中队损失惨重,卢山也在无数子弹与手榴弹的洗礼下化作焦土,直到听到消息的日军第 13 联队前来支援,67 军才放弃围攻,变换路线撤退。此后,日军依托山势在这里建起一座又一座碉堡,这些防御工事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后才被弃用。
上海解放后,百废待兴的松江城需要大量重建用的石料,距离近、水路运输便捷的卢山成了炸山采石的好地方。1957 年,大量轧石厂迁移至卢山,炸取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石材。随着需求量的暴增,开挖面积与深度也不断增加,山丘被夷为平地,又渐渐下陷,最终形成直径 200 米,深 80 多米的巨型深坑。直到 1999 年,上海市矿产局停止核发采矿许可证,轧石厂纷纷转移、关闭,深坑才没有继续扩大。然而,经过长期无节制的开发,卢山已荡然无存,而挖采形成的天马山深坑也无人问津,如同一道无法遮掩的疤痕。
从“深坑”到“酒店”
经过数年的沉寂,天马山深坑迎来重生的曙光。一个偶然的机会,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到佘山参观,看到了与周遭风景格格不入的深坑。在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后,许荣茂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把这里打造成一个震撼世界的酒店,把城市的伤痕变为瑰宝,绽放出它的震撼和美丽。”在他的推动下,2008 年,深坑酒店正式立项,计划在天马山深坑建造一座下沉 19 层,包含水下客房、坑内景观房、空中花园、景观瀑布等设施的综合性酒店。2013 年 3 月,深坑酒店正式动工,一场为期 5 年的大工程揭开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