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服务“五个新城”之《走进青浦》

  新城是上海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重要战略空间。在青浦建设新城的设想由来已久。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40年的时间里,上海分别于1986年、2001年和2017年出台过3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以下简称“86版总规”“01版总规”“17版总规”)。这三份规划方案见证了青浦从上海西郊的卫星城市一步步走向长三角门户的历史进程。

  近代上海发展飞快,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已是远东重要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持续保持着强大的经济实力,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出口总值等多项经济指标位列全国第一。然而,上海虽然工业生产力突出,但金融、贸易等功能日渐退化。至改革开放前期,一些沿海地区兄弟省市的发展速度已经逐渐赶超上海,上海的国民生产总值、外贸出口额等指标一度落后于广东、江苏、辽宁等地。

  为了从城市发展的困境中突围,自1978年起,上海的决策领导层展开多轮经济发展战略研讨。1985年2月,国务院批转上海市政府上报的《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明确要求上海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多功能作用,“力争到本世纪末把上海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根据这样的要求,上海制定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方案于1986年10月获批。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更是上海的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86版总规”的引领下,上海围绕城市交通建设、调整工业布局、改造危棚简屋等开展了诸多重大建设工程。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一大批地标性的建筑拔地而起。南京路、淮海中路、徐家汇等多个商圈人气聚集。中心城区辐射能力不断加强,郊县经济实力也明显提高。上海逐步从传统的工商业城市转向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城市功能日益丰富。

  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又有了新的变化,“86版总规”已难以适应长远的发展目标。同时,和世界上的多个超大型城市一样,上海也陷入了新的困境:快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住房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各种常见的“城市病”让这座城市亮起了超负荷发展的警示灯。那些曾经发生相似问题的大城市大多选择了向周边发展。建设新城,似乎在世界上被公认为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

  针对种种机遇和困境,全市相关部门经过8年多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01年编制完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这份“01版总规”明确了上海至2020年的建设目标和城市定位,并规划了以中心城区为主体的“多轴、多层、多核”城市空间布局。在这次对市域范围的重新整合中,方案提出了建设包括青浦在内的11个新城。我们姑且将这版规划中的青浦新城称为“1.0版青浦新城”。

  基于“01版总规”,“1.0版青浦新城”以上海西部综合性生态宜居城市为定位,计划将新城建设为青浦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打造集居住、文化、旅游、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中等规模新城。

  2010年,以这份“1.0版青浦新城”规划为主要依据,青浦区全面启动了“一城两翼”发展战略。“一城”即淀山湖新城,“两翼”即东翼的大虹桥区域和西翼的淀山湖区域。“一城”与“两翼”的联动,不仅突出了青浦区的区位优势,更将重要资源有效整合,进一步优化了青浦区的功能布局。

  至2020年,“1.0版青浦新城”基本实现规划设定的目标。新城综合功能不断增强,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投入使用,桥梓湾、盈港路和夏阳湖三大商业集聚区功能不断提升,由轨道交通17号线连接的多个站点的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随着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相继落地,青浦也从上海郊区新城转变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枢纽,战略定位实现历史性跨越,站在了全新的发展起点。

  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向生态化、人文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日趋明显,全球进入了转型新时期。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应对新的挑战,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邀请40个研究团队,联合市政府22个委办局、16个区人民政府,共同开展战略专题研究、专项规划编制以及区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研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出台了第三版城市总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于2018年1月获得批复。政府部门在研究市域空间结构时,选取了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5个位于重要区域廊道上、发展基础较好的新城,要求把它们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青浦新城也正式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