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非虚构时间,作者NHK
“为什么找不到呢?每天都像在地狱一般。”
“哪怕是5分钟我也不敢松懈……即便如此,他还是走丢了。”
老年人的“失智失踪”是老龄化社会普遍面临的严峻问题。
当今日本,已确诊及潜在的认知症患者已超过800万人,老年人中每4人就有1名患者。认知症已成为国民性的疾病。
认知症又称痴呆症或失智症,是一种因脑部伤害或疾病所导致的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且此退化的幅度远高于正常老化的进展。特别会影响到记忆、思维、定向、理解、计算、判断、言语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
最常见的痴呆症种类是老人痴呆症(即阿尔茨海默病)。其典型的初始症状为记忆障碍,判断能力下降,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等。
由于“痴呆”一词含有侮辱性意味,不利于对该疾病认识的普及,也不利于社会对患者的接受,近几年,一些医务人员和媒体开始使用“认知症”替代“痴呆症”。约10年前,日本出于同样的理由弃用了“痴呆症”,改用“認知症”。
在译文纪实新书《失智失踪》中,NHK特别节目录制组采访400余户家庭,正视认知症患者及其家人所处的困境,探索通向“建立认知症患者也能够安心生活的城市”之路。
不少人因恐惧或偏见而不敢将家人患有认知症告诉周围的人。这些患者极易在自己熟悉的街区迷路、失踪。
游荡的结局,可能是死亡,也可能是音信杳然、下落不明。
有些人可能处于周围的人完全不知自己身份的环境下,无法与家人相会,只得在机构接受救助。
这般严重的情况屡见不鲜,并且离我们的日常并不遥远,然而,日本社会却始终对其视而不见。挖掘出这些被埋没、被遗忘的事实,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才终于得到了社会的关注。
不仅是在日本,认知症已经渐渐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全世界的患者人数预计达到了4400万人。到2050年,随着各国老龄化的进展,这一数字将增加约两倍,超过1.3亿人。其中,WHO(世界卫生组织)的负责人正在关注先于他国进入超老龄化社会的日本是怎样应对认知症问题的。
根据最近的一项全国横断面研究,中国有1507万60岁及以上的认知障碍症患者,其中983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AD),392万人患有血管性认知障碍症,132万人患有其他形式的认知障碍症。此外,60岁以上人群中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患病率为15.5%,其中有3877万人受其影响。[引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刚教授课题组牵头完成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2》(TheChinaAlzheimerReport2022),GeneralPsychiatry杂志2022年35卷第1期]
《失智失踪》收集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反映了日本社会存在的认知症老人家庭看护难题和社会支持不足的短板。此外,NHK记者就防止失智老人游荡、寻找失踪老人的对策走访专业人士,收获不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我们的城市如何能够让认知症老人也能安心地生活?”
不仅需要加强医疗及看护体制的建设,增强社会对认知症的理解和知识普及,消除根深蒂固的偏见也显得尤为重要,以及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是否能对老人更加友好……
这不仅是NHK记者们对社会的叩问,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去思考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毕竟每一个人都会老去。
“这里就是你的家” 我需要一遍遍告诉她/他

《失智失踪》 [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著 石雯雯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