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政社会学看来,国家征什么税、怎么征税,会反过来塑造国家制度本身。
晚清时期为了避免亡国灭种的命运,率先在财政上开始改革,努力增加收入总量,而且结构上不再以田赋为主体收入,而从征收海关税开始不断增加工商税收。可要以工商税为主要财政收入的话,国家就必须出面推动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要发展工商业经济,就必须运用国家的力量来改造传统的经济和社会。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在能够承担改造任务之前,国家机器首先要实现现代化。所以,晚清时期财政转型最终推动了国家机器向现代的转型。
这样的历史过程,看起来似乎有些抽象,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载泽。在晚清由他主持的中央财政机构度支部的改革,可以作为清末国家机器转型的具体象征。
载泽的度支部 载泽是晚清政坛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一位皇室成员。慈禧太后把自己的亲侄女嫁给他,而他的妻子有一位亲妹妹,正是光绪皇帝的皇后。
当然,载泽真正被记入史册,不是因为皇族亲戚关系,而是从著名的“五大臣出洋考察”开始的。
当时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但它看到在日俄战争中,君主立宪的日本战胜了君主专制的俄国,于是就在1905年派出了考察团,去了解国外的立宪政治。
这个考察团的团长,就是40岁不到的载泽。载泽考察了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把自己的观察思考记录下来,回国以后,就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上了一道密折,奏请实行预备立宪。除此之外,他还推动机构改组和法律修订,甚至还主持了宪法的草拟。由此可见,这个载泽在皇室中算是开明派,很有改革魄力与能力。他主导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将户部改组为度支部。
度支部改革就是由载泽主导的,这是清末预备立宪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政坛上载泽的死敌、后来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评价说,“前清预备立宪,惟度支部最有成绩,余皆敷衍耳”。
帝制财政中的户部 自唐代起,户部就成为帝制时期中国最高财政管理机关的正式名称,它负责管理全国的疆土、户口、田亩、财赋。
清承明制,在户部方面不变的地方是,在机构设置上除了部内办公机构外,主要按十四个省分别设立清吏司作为职能机构,以主管各省财政事务,另外还设立一些直属机构承担特定的事务。而主要的变化是,想方设法保证满族人控制中央财政机构。比如说,在人员的安排上设满、汉户部尚书各一人,户部左右侍郎也安排满汉各二人,其他官吏配置方面也是如此。与明代相比,到了晚清,在西方现代国家制度的对比下,作为帝制机构的户部暴露出久已存在的问题。
首先,户部过于重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在机构设置上只想让它们互相牵制,却忽视了专业化分工和办事能力,造成了大量的职责不明和业务重复。比如说户部的山西清吏司,除了管山西省的钱粮业务外,还要兼管各省向中央的财政奏销业务。还有,同一个业务可能由不同的机构管理,比如八旗官员的养廉银由山东清吏司兼管,在北京的官俸兵饷却由陕西清吏司兼管。
其次,在人员配备和职权分工方面,户部也没能形成现代金字塔形的有效行政结构。户部的尚书和侍郎,他们二者之间并不是上下级关系,都有向皇帝直接上奏的权力,而且满、汉大臣还并立,这就容易造成事权不分、相互扯皮的现象,行政效率自然大大降低。
最后,户部和工部、内务府这些机构之间,也有职能划分不合理的问题,后两者也有部分财政职能。这样不但削弱了户部作为最高财政部门的作用,还造成了财力分散和管理混乱。
改组内部机构 到了1906年下半年,户部改名为度支部。1907年载泽任度支部尚书之后,大力改组内部机构,让度支部向现代国家机构迈进了一大步。
载泽发动的改革,在宗旨上,是要合理化全国财政事务。在机构设置上,对部内办公机构,他只设承政、参议二厅处理办公、人事及审议事宜,将原先户部众多的部内事务性机构全部裁撤,以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载泽还把按省设置的十四个清吏司,改为按职能设置的十个司,分别管理田赋、税课、军饷、会计等专门事务。这样机构合理,可以进行职能分工与相互协作。在人员安排上,度支部不再设置满汉双头领导,不再区分满汉官员,尚书和侍郎明确建立上下等级关系,大大提高了行政的效率。此外,在货币设计与铸造等事项中,他使用专门的技术职员而不是过去被视为贱业的胥吏或工匠,这为吸引新学人才进入政府提供了渠道,为中央机构走向专业化、技术化创造了可能。
除此之外,载泽作为度支部尚书,还兼任税务处的督办税务大臣和盐政处的督办盐务大臣,分别负责管理海关和盐政事务。在度支部改革的时候,载泽本来打算把税务处和盐政处并入度支部,可是海关税务控制在洋人手中,盐政处主管的盐业收入大多控制在地方督抚手中,所以合并受到了强力的抵制,没能成功。度支部尚书兼任这两个职位,可以说既是对抵制力量的一种妥协,也给未来度支部收回管理权留出了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