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二世而亡和财政有何关联?|《财政中国三千年》书摘

  既然隋王朝国家制度建设有成就、财政能力又突出,为什么会二世而亡?过去的说法是,隋朝的灭亡是因为隋炀帝个人品质有问题,比如说生活荒淫、好大喜功等等。今天我们知道,对隋炀帝个人品质的指责大多是不实之词。从财政上看,隋朝二世而亡,主要是财政征收方式不当,更准确地说是过度依赖于徭役,对民力役使过多过频繁。或者说,城邦时代直接役使人力的财政形式在帝国时代成为大问题。

  隋炀帝即位初期,在财政方面还曾经试图减轻民众负担。比如说,他将隋文帝时期男子服徭役的年龄从21岁推迟到22岁,同时还在制度上免去了妇女的租调负担,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只不过由于他过于雄心勃勃,渴望短期成就前无古人的大业,于是很快改变了他刚即位时减轻民众财政负担的做法。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把隋炀帝的大业总结为两项,一是“事四夷”二是“务巡游”。这两项都大大加重了民众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过度役使了民力。

  所谓事四夷,就是他招揽西域胡人来朝拜,让胡人途径的郡县花费巨资来招待。他还引诱西突厥献地,为供应戍守此地的军民,从内地转输物资巨万,民夫大量死于道路上。更不用说他还三征高丽,为此征发的兵役人数达百万,力役更是无数,常年在道路上向北方粮仓运输粮食的民夫就有几十万人,士兵与民夫也是死者相枕。

  所谓“务巡游”是说他为了巡游天下,发起了过多过频繁的重大工程建设活动。比如,隋炀帝在即位初期(大业元年),就营建东都洛阳城,每月役丁二百万人,近四成劳力死亡。大业三年发丁男百余万、大业四年发丁男二十万修筑长城,死者超过一半。在大业元年开始就持续开挖大运河,到大业四年仅一年为通济渠和永济渠的施工,就各自动用劳力百余万,人员死伤无数。

  总之,在隋炀帝统治的13年,几乎年年滥发徭役,不仅人数规模空前,而且超时延期,甚至从不限定工期、役期。更糟糕的是,徭役的强度高、生活条件差、执法严,死亡率高。常年徭役,让民众不得休息,不能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民生极度贫困。于是,天下死于役而伤于财。因此,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钱粮短缺,直到隋朝灭亡,官府仓库中还有大量钱粮。在今天看来,隋亡的主因是徭役过重、滥用民力,“中国古代历史上,因滥用民力,直接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与朝代更迭,也只见有隋一朝”。

  从帝国财政史来看,隋代二世而亡带来的教训,除了要求最高领导人不能好大喜功、不能求治过急过快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徭役不是好的财政征收方式。前面说过,古代财政的税柄就三个,要么税人,要么税地,要么税商。在税人中,最原始的形式就是用徭役直接去役使民力,让民众无偿地充当士兵、从事农业或手工业劳动、修建工程或充当运输的人力等。徭役是直接加在民众身上的负担,它一方面会影响民众自己从事生产的时间与能力,另一方面徭役负担直接为肉体感受到,其痛苦最为直接与深刻,还可能造成人的死亡。因此用徭役作为财政收人的形式,不仅影响到财富的创造,还会引起劳动者的直接反抗,并非好方式。

  因此,隋亡的教训告诉我们,财政征收一定要注意方式与技术,要注意时间的节奏,尽量避免直接役使人力或者说税人。

  【本文摘自《财政中国三千年》,略有编辑,以原文为准。】



《财政中国三千年》
刘守刚 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0年7月
定价:138.00元


  《财政中国三千年》借用“财政”这条线索对中国史进行重新梳理,从钱粮收支的角度来解释历史演变的规律,从中你可以洞察中华民族艰难成长的历史,把握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利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方面的秘密与智慧,看明白历史发展的方向所指与力量所在。从政治视角来透视中国历史上财政领域的人物、事件与制度的因果关系,相信一定能够让你对财政史与民族史有一种整体的把握,并能够理解许多有趣的历史现象。



      相关新闻: